1941年在山东淄博,八路军战士郑希和刚刚单独执行任务回来,途中遇到八名日本鬼子正在追逐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他当即就打开刺刀,冲了上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初夏的一个清晨,山东淄博的河岸边被一层浓雾笼罩着,河水泛着寒气,芦苇随风微微晃动,露水打湿了地面,脚印清晰可见,就在这片看似寂静的地方,一阵慌乱的脚步声打破了沉默,一个妇女怀里抱着孩子,跌跌撞撞地穿过湿滑的河滩,身后紧追着八个全副武装的日本兵,女人脚上只剩一只鞋,另一只早就跑掉了,脚底被碎石划得通红,孩子不停地哇哇哭着,声音嘶哑,像是哭了很久。 日本兵边追边笑,眼神里满是恶意,他们手中的刺刀在微光中闪着冷光,脚步沉重但步步紧逼,这些人不急不躁,就像是在享受一场猫戏老鼠的游戏,妇人几次差点摔倒,但每次都咬牙撑住,护住怀里的孩子,前方就是一条小河沟,再跑不过去,就没有退路了。 就在这时,一名身穿八路军旧军装的男子出现在河岸另一头,他的衣服沾满泥土,肩膀上有血迹未干的痕迹,脚步明显有些疲惫,他就是郑希和,山东寿光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的一名老兵,这天他刚完成一项侦察任务,独自穿越这片地带返回营地,身上的步枪只剩三发子弹,刺刀磨得泛白,腰间还挂着两颗手榴弹。 看到眼前的情景,他没有丝毫犹豫,他没有大喊,没有试图吓唬敌人,而是立刻将刺刀装上枪口,身子弓起,猫腰快步靠近敌人,河边的雾成了最佳掩护,他利用芦苇的掩体,悄无声息绕到鬼子的侧翼,风从他耳边呼啸而过,但他连呼吸都控制得极稳,脚步踩在湿地上几乎没有声音。 领头的日本兵个子最高,戴着一副眼镜,正伸手去抓那个妇人的头发,他刚弯下腰,郑希和就猛地冲了出去,刺刀毫不迟疑地扎进了他的左肋,那人还没来得及叫出声,就已经栽倒在地,其他七名日本兵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这个方向会有人偷袭,郑希和没有给他们反应时间,迅速滚到一个土丘背后,拉开距离,同时拔出汉阳造步枪,对准第二个鬼子开了一枪。 雾气中枪声炸响,子弹准确命中目标,那个正准备举枪的鬼子身体一震,直接摔倒在地,剩下的六个鬼子这才反应过来,开始大声喊叫,迅速散开,试图形成包围圈,他们的脚步踩在湿滑的土地上,动作显得有些混乱,郑希和趁机移动位置,藏身在一片茂密的芦苇丛中。 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鬼子们开始朝着芦苇丛疯狂扫射,子弹打得芦苇摇晃不止,但始终没有击中目标,郑希和熟悉地形,灵活穿梭在各种地物之间,他的步伐迅速而稳健,每一次移动都略有提前,总能抢在敌人转身之前完成下一次伏击,他没有浪费子弹,用完第三发之后,他重新握紧刺刀,悄悄靠近敌人。 第三个鬼子刚越过一块岩石,郑希和突然从侧后方扑出,刺刀从下向上挑起,直中咽喉,对方挣扎了几下便倒地不起,此时他已经暴露位置,其余鬼子纷纷朝他扑来,郑希和一个翻滚躲进一棵小树后,又是一记突刺,干净利落地解决了第四人,第五人见状惊慌失措,想要后退,却被一脚踹翻在地,刺刀紧跟着划过脖颈。 战斗进行不到十五分钟,战场上已经倒下五人,剩下三名鬼子彻底慌了,开始向后撤退,试图逃回林子,然而其中一人踩空,跌入河滩泥潭,挣扎几下没能爬起,郑希和迅速追上,一刀结束了他的性命,另两人刚跑出几十米远,手榴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那是郑希和最后的法宝,扯环、投掷、爆炸,一气呵成,泥沙飞溅,两具身体倒在烟尘中。 等硝烟散尽,河岸恢复了短暂的安静,郑希和满身是汗,军装破了几道口子,手臂也被子弹擦伤,但他没有停下脚步,他快步走到那个大柳树树洞前,农妇正抱着孩子瘫坐在地上,脸上全是泥泞和泪水,孩子已经不哭了,紧紧搂着母亲的脖子,郑希和看了他们一眼,转身检查敌人身上的补给,随后带着这对母子向西山营地方向走去。 这并不是郑希和第一次一个人对抗敌人,自1938年加入鲁东游击队以来,他几乎将战场当成了家,他从没有高官厚禄,也没有闪耀勋章,但他知道,自己能打,就必须打,他的枪法是从打猎时练出来的,步法是在山林中跑出来的,刺刀用得好,是靠无数次战斗磨出来的,每一次冲锋、每一次流血,都是为了身后那些不再流血的平民。 从游击队员到排长、副营长,郑希和打了无数场硬仗,1942年,他甚至凭借冷静果断,成功阻止了部队中的一次叛变,他性子直,却极有分寸,打起仗来拼命,带兵时却从不乱来,战友们说他是“拿命换人命”,指哪打哪,从不拖后腿。
1941年在山东淄博,八路军战士郑希和刚刚单独执行任务回来,途中遇到八名日本鬼子
寻墨阁本人
2025-07-16 13:47:41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