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秋,广州增城沦陷的硝烟中,15岁被日军用刺刀逼问他,你怎么敢和大日本皇军作对!没想到,季万方的回答,让日军后背发凉。 当日军战地记者镜头对准了一个瘦骨嶙峋的少年战俘,他们期待看到蜷缩的躯体和涣散的眼神,没想到却拍下了一具挺得笔直的脊梁。 15岁的季万方双脚并拢成45度,破烂军装上挂满弹带与军号,光脚深陷泥地,目光如炬刺穿镜头。这张本想羞辱中国的照片,最终成了侵略者脊背发凉的预言。 季万方的童年终结于日军扫荡的刺刀下。家乡湖南的村庄化作焦土,父母倒在血泊中,他靠啃食野草与村民接济苟活,在他饿晕街头时被路过的粤军军官救起。 而军官发现这少年竟识字,之后就破例收为勤务兵。 从此季万方腰间总挂着一个长搪瓷茶缸,油纸包裹的茶叶是他最珍视的武器,只为让长官喝上热茶。 而自那以后部队成了他漂泊人生唯一的家,他抢着扫地、帮厨、搬运物资,夜里偷学吹号侦察,把宽大军装当战甲。 在1938年10月增城血战,国军防线崩裂。季万方所在的后勤队遭骑兵冲散,他被俘时军装浸透血污,日军看守见他身材似十岁孩童,拳打脚踢取乐。 就在三日后,日军记者古庄千郎选中这完美道具,递来糖果诱他示弱。 季万方啐掉糖果的瞬间,记者按下快门,却拍到他猛然绷直的腰背和标准军姿。日军恼怒质问,少年嘶吼着杀我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我! 他们以为他只是个小孩子一定会屈服在他们的淫威之下,可是他们忘了他除了是一个孩子,还是一名军人,想看我们的笑话下辈子都不可能。 之后照片登上了日本《读卖新闻》,标题嘲讽中国娃娃兵山穷水尽。但日本民众凝视着那双灼烫的眼睛。 少年脚踝锁着镣铐磨出的血痂,弹带空瘪却挂得整肃,搪瓷杯在腰间晃如勋章。 街头悄然流传叹息,连孩童都视死如归,我们如何征服这片土地?而在重庆,这张照片被印成传单撒向战场,墨迹旁题着脊梁不弯,山河必还。 在战俘营的两年,季万方在采石场扛断三根肋骨。1940年寒冬,他趁守卫烤火撬开铁栅,光脚奔袭十里后被乱枪射杀于冰河畔。 他未能看见七年后东京审判席上,那张军姿照片成为指控日军虐俘的铁证。 当一抔增城黄土埋入四川万源烈士陵园,碑文仅八字,季万方,十五岁,脊梁。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柜里,那条曾挂在季万方颈间的弹带早已褪色,弹巢空荡如张开的嘴。 当年日军以为拍下了中国的末路,却不知镜头定格了一粒火种,少年以脊梁为弓,将不屈射进历史的骨髓。 而今山河无恙,槐树新芽岁岁萌发,每一枝都是他未喊完的春天。 季万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年轻革命军人,以坚定的抗日信念和英勇的抗争精神著称。 他在日军战俘营中展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甚至在面临死亡威胁时仍高唱军歌鼓舞战友,成为抗日精神的象征性人物。 我辈儿郎当此,何愁杀尽倭寇把家还。向脊梁致敬! 主要信源:(《鲁中抗日根据地史料》《少年英雄季万方事迹》)
1940年,八路军一营被日军三面包围,营长竟诈降,还故意扔枪。急的一个连长大喊: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