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上课,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4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2022年10月,一则消息在数学界炸开了锅,华中科技大学的郇真,以独立作者身份在顶级期刊《ActaMathematica》发表了论文。 要知道,这可是数学界的"圣杯"级刊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内地学者以独作登上这一期刊的,此前只有苏步青院士一人。 消息传开时,不少人想起了几年前的她。 那时的郇真刚从美国读完博士,顶着北大本硕、海外名校博士的光环,满怀憧憬地加入了中山大学。 谁也没想到,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会在三年后因教学考核不合格被解聘。 郇真的数学天赋,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 她的父亲是北师大数学系教授,从小家里就堆满了数学书。 父亲从不直接给她讲题,而是扔给她两个苹果,让她自己琢磨"1+1为什么等于2"; 给她出些趣味谜题,看着她趴在桌上算到深夜。 这种"放养式"的引导,让她对数学着了迷,做题对她来说不是任务,更像一场场寻宝游戏。 后来她考进北大数学系,再到美国深造,一路顺风顺水。 留学时她就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还拿过国际奖项,学界都觉得这姑娘前途无量。 所以当她放弃国外的offer回国时,很多人都说,这是真正的"学术归巢"。 可站上中山大学的讲台,郇真才发现,做研究和教学生,完全是两码事。 她主讲《线性代数》,对着台下的大一新生,她习惯性地用研究时的思路讲课:PPT上堆满公式,知识点跳着讲,以为这些"基础内容"学生一看就懂。 结果第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满脸茫然,后来有人在评价里写道:"像听天书,还不如自己看课本。" 她没当回事,觉得是学生基础差。 直到课堂上睡觉的人越来越多,前三排都坐不满,甚至有学生私下叫她"PPT阅读机"。 更糟的是,教学的挫败感像块石头压着她,连带着科研也没了头绪,过去在国外一年能发几篇论文,在中大三年,她几乎没拿出像样的成果。 三年考核期结束,解聘通知摆在面前时,郇真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她躲在家里想了很久,甚至动过放弃教职的念头。 还是父亲点醒了她:"你总说学生跟不上,可教学不是你自己跑得多快,是要带着大家一起走。" 这句话像道光照进了她心里。 她开始翻学生的反馈,去听其他老师的课,甚至跑到菜市场看小贩算账,琢磨怎么把抽象的数学拉到生活里。 2019年,她带着一身"教训"加入了华中科技大学。 再上讲台时,郇真变了。 她很少用PPT,转而在黑板上一步步推导。 讲概率模型时,就聊外卖小哥怎么规划路线。 学生们突然就听懂了。曾经冷清的教室,慢慢坐满了人,后来还要提前去抢座。 教学顺了,科研也像松了绑。 华科大给了她更自由的环境,她常和学生讨论问题到深夜。她把所有精力扑在研究上,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2022年,当《ActaMathematica》的录用通知发来时,郇真正在给学生讲题。 她愣了愣,然后笑着继续讲课,仿佛只是收到了一封普通邮件。 从被学生吐槽"听不懂",到成为顶刊独作作者,郇真的逆袭,哪是什么运气? 不过是跌倒了不躲,错了就改,把挫败当成台阶,一步步往上走。这样的人生,比任何光环都更让人佩服。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
用户14xxx77
[赞][赞][赞]学术与教学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