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伊以冲突暂时按下“暂停键”,特朗普忙于为促成停火造势揽功之际,伊朗防长阿齐兹·纳西尔扎德却悄然访华,这一行动既出乎美方意料,也引发国际社会对中东局势走向的高度关注:伊朗此番外交动作,将与中国展开怎样的合作?
恰逢6月25 - 26日上合组织成员国防长会在青岛召开,伊朗防长此行行程紧凑,不仅受到中国国防部长董军的亲自迎接,还与多国防长共同参观中国海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释放出明确的合作信号。
事实上,伊以冲突虽现短暂平静,却未触及矛盾根源,特朗普推动的停火协议更像是权宜之计。在此背景下,伊朗深知不能将国家安全寄托于外部承诺,急需寻求可靠的战略伙伴。防长访华,正是伊朗向国际社会传递重视与中国安全领域合作的关键信号——通过深化与重要伙伴的关系,为自身争取更有利的战略空间。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的战略定力与发展韧性,对长期受外部压力的伊朗极具吸引力。深化中伊友好关系,不仅是伊朗维护主权安全、突破经济困境的现实需求,更是其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而上合组织会议的平台,为双方创造了坦诚交流的契机。
从合作方向来看,经贸与军事安全领域或成重点。经济层面,长期遭受制裁的伊朗急需外部市场与产业链支持,中国稳定的石油进口需求及完备的基建能力,恰能为伊朗提供发展机遇;俄罗斯通过加强对华贸易突破制裁的经验,更增强了伊朗在能源、基建等领域深化合作的意愿。军事安全领域,伊以冲突暴露伊朗防空体系短板,中国在红旗系列防空导弹、歼 - 10CE战机等军工领域的成果,恰好是伊朗急需的技术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始终以中立立场处理中东事务,秉持劝和促谈原则,既支持伊朗维护主权,也推动地区局势缓和,这一立场符合全球能源安全与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但中方合作严守底线,不会因伊朗的迫切需求而盲目推进。历史上伊朗曾在战机升级合作中临时变卦,此类事件无疑为未来合作增添了信任考验。未来中伊合作能否落地,关键在于伊朗是否摒弃投机心态,以切实诚意推动务实合作,而非仅借外交场合传递政治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