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怎么养孩子 有个小病号,6岁的孩子,妈妈一脸愁容:“您看这孩子,从小到大就没省心过!鼻炎一犯就鼻子堵得睡不好,咳嗽不断。明明刚病好没几天,去趟幼儿园回来又蔫了。这体质怎么这么差?是不是免疫力不行啊?” 看着孩子苍白的小脸,揉着红通通的鼻子,咳声带着痰响,小手也凉凉的,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样的孩子,门诊上实在太多了。家长们心急如焚,反复问着“为什么”? 其实,很多情况下,根源不在“免疫”这个词本身,而在于我们不知不觉踩了中医里“养娃”的坑,伤了孩子娇嫩的脾和肺! “坑”从口入:喂养不当伤脾胃,百病之源! 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像孩子身体的小锅炉,负责消化食物、运输营养,更是气血生化的源头。锅炉坏了,能量供应不足,体质怎么能好? “牛奶当水喝”?当心寒湿困脾! 有的孩子天天大杯鲜奶,还爱吃冷藏酸奶。结果呢?小舌头又白又厚,大便常常不成形。牛奶虽有营养,但性偏寒凉微腻。 很多孩子脾胃运化能力弱,长期过量饮用,易生寒湿痰饮,如同在“锅炉”里倒了冷水、塞了湿柴,脾的功能被拖垮了(脾虚湿困)。身体被痰湿堵着,鼻子能通气?咳嗽能停?气色能好? 要改啊!逐渐减量至适度(如每日1杯温水冲饮),搭配温中健脾的山药小米粥试试看。 “多吃点长肉”?硬塞最伤娃! 想想是不是这样:追着喂饭,生怕少吃一口;孩子说饱了,还觉得“没吃够量”?邻居小王家的壮壮就是这样被喂成了“虚胖”,肉乎乎却总生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孩子的脾胃容量和动力就那么大,塞得太满就像小马拉重车,累坏了(脾胃受伤),食物根本化不动(积食),反而变成病理性的“垃圾”(痰湿、内热),孩子自然没胃口、睡不安稳(磨牙夜啼)、爱生病。与其“填鸭”,不如“七分饱”,优先易消化的食物,让孩子“吃嘛嘛香”比“吃啥都塞”重要百倍! 关键在于“适度”和“适合”: 天冷少吃或温热食用,选择平和果类,如蒸熟的苹果、少量当季的应季水果。 只盯着大鱼大肉、鸡蛋牛奶,忽视了蔬菜、五谷杂粮(小米、糙米等),会助长积滞内热,让痰湿更重,肺火更旺。肺为储痰之器,肺火上冲,鼻子咽喉自然跟着遭殃(鼻炎加重、扁桃体反复)。 孩子生病,家长揪心,恨不得立刻压下去。但有时方法不当,反而埋下隐患: “感冒发烧快压住”?小心邪气关门里! 一见感冒发烧,立刻用强力退烧药(如布洛芬类)、抗生素“灭火”。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等外邪侵入,身体会奋起抗争(发烧),这时如果只顾“压症状”而非“清病根”(驱邪外出),比如用强力退烧药硬压体温,或用抗生素单纯杀灭细菌(在中医角度看有时如同寒凉药伐伤正气),极易导致“闭门留寇”。 病邪未能透发干净,被压制在体内。表面烧退了,但咳嗽迁延、痰难清,鼻炎反复,本质是正气未复,邪气潜伏作乱。甚至伤了脾胃阳气,体质更差。调治思路关键在: 外感初起尽量用温和方法助邪外透(如葱姜水、推拿、轻柔宣肺药),高烧或明确细菌感染遵医嘱用抗生素后,务必注重后续健脾扶正、清理余邪(清余热、化痰湿)。 “出汗了怕麻烦”?风邪寒邪悄悄进! 汗孔大开时,风寒湿邪最易乘虚而入,直中肺脾(肺主皮毛)。 肺受伤,鼻炎咳嗽就来了;脾受寒,消化就变差。防护关键: 勤备汗巾、小毛巾;出汗及时擦干或更换里衣;玩闹后缓一缓再吹风进空调房。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慌了:原来我踩了这么多坑?孩子体质还能救回来吗?别急!张景岳先生也说:“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 重点在重建! 重中之重养脾胃! 饮食有节: 少吃生冷(冰品、过量水果)、油腻、零食。七分饱!多温热。 吃暖吃软: 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粥、温和易消化的发酵面食(发面馒头)都是脾胃修复的好帮手。 简单推拿: 每天早晨揉腹5分钟(顺时针)、捏脊3-5遍(从下往上),温和刺激脾胃。 温肺散寒通鼻窍! 避开寒凉刺激: 空调别直吹,尤其睡觉时。晨起可用温毛巾轻敷鼻根(睛明穴、迎香穴附近)或温热生理盐水洗鼻。 适度运动微出汗: 如慢跑、跳跃,帮助气血流通,微微出汗可宣泄肺气,但运动后务必避风保暖! 生病处理要“明”! 初感轻症别硬扛也别猛药压: 葱白豆豉汤、生姜苏叶水、温和小儿推拿(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都是助邪外出的好方法。 遵医嘱用药后别忘“善后”: 抗生素、寒凉清火药后(或生病期间脾胃弱时),山药粥、太子参麦冬水等可养阴润肺、顾护脾胃气阴,清理战场,帮助恢复元气。 (文中提及调理方法仅为建议,若孩子病情严重或持续,请务必面诊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辨证论治!)
宝宝脾胃不好吗🥲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