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迅速下达了一项命令,而正是这个决定,令后人感激不已。 (信息来源:文汇网2020.6.9主席逝世后,我接过华国锋的手令去执行一项特别任务……) 1976年9月9日深夜,北京中南海的灯光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悲痛。毛泽东主席刚刚停止了呼吸,整个国家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华国锋站在病房外,紧握着一张纸条,上面是毛主席颤抖写下的几个字:“照过去方针办。” 他的眼神坚定,却带着一丝不安。就在这悲伤的时刻,他下达了一道命令,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道命令究竟是什么?为何让后人感激至今? 夜色笼罩下的中南海,华国锋的脚步在长廊里回响。9月9日,毛泽东主席的去世让整个国家陷入巨大的悲痛与迷茫。街头巷尾,哭声此起彼伏,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人们自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点燃蜡烛,寄托哀思。然而,在这悲伤的表象下,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酝酿。华国锋嗅到了空气中的危险气息——“四人帮”蠢蠢欲动,试图利用毛主席的逝世,篡改遗言,夺取最高权力。 华国锋手中那张毛主席留下的纸条,字迹歪斜却力透纸背:“照过去方针办。”这几个字本是毛主席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指向稳定与发展的方向。可“四人帮”——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却将其曲解为延续极左路线的信号。他们控制部分媒体,散布谣言,甚至计划通过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布所谓“遗言”,煽动群众,制造混乱。华国锋深知,若让“四人帮”得逞,国家将陷入深渊。 时间紧迫,华国锋几乎夜不能寐。他与叶剑英、李先念在怀仁堂彻夜密谈,灯光映照在他们紧锁的眉头间。桌上的茶水早已凉透,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华国锋低声说:“广播局是舆论的咽喉,绝不能落入他们手中。”他果断下令:“立刻接管中央广播事业局!”这一命令如同一道惊雷,打破了“四人帮”的阴谋布局。 耿飚接到手令,带着一队人马星夜赶往广播局大楼。深夜的北京街头,寒风凛冽,路灯昏黄。推开广播局大门,工作人员一脸错愕,有人甚至试图阻拦,但看到华国锋亲笔签署的手令,无人敢再多言。凌晨两点,广播局被中央牢牢掌控,“四人帮”的宣传机器瞬间哑火。这一步棋,釜底抽薪,让“四人帮”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另一场无声的战役也在进行——毛主席遗体的保存。9月的北京,秋老虎肆虐,气温居高不下。中央决定举办为期一周的遗体告别仪式,让全国人民与伟大领袖做最后告别。可如何在高温中保存遗体七天,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任务落到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学组副主任徐静的肩上。 徐静站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专家组围着一张桌子,桌上摆满了苏联列宁遗体保存的资料,还有马王堆汉墓女尸的考古报告。有人提议参考列宁的防腐技术,有人提到汉墓女尸的保存方法,但徐静心里没底。她坦言:“我们会尽全力,但要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难度很大。” 会议室里,一位委员拍案而起:“你到底行不行?这么大的事,哪能含糊!”徐静咬紧牙关,内心惶恐却不敢退缩。就在气氛僵持时,华国锋站了起来,语气坚定:“就按他们的方案办!”他的决断打破僵局,专家组迅速行动起来。 防腐工作从白天持续到深夜,实验室内灯光刺眼,仪器嗡嗡作响。9月11日,告别仪式在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灵堂内,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在鲜花簇拥中,群众排着长队,泪流满面地前来瞻仰。然而,问题接踵而至。第一天,遗体尚在敞放状态,水晶棺尚未完工,空气接触加速了腐烂风险。徐静急得满头大汗,叮嘱工作人员将室内温度调至最低。制冷设备全开,灵堂冷得像冰窖,工作人员裹着军大衣仍冻得瑟瑟发抖。 更糟的是,蜂拥而至的群众带来了新的问题。人体散发的热量、灯光的辐射,让室内温度不断攀升。徐静果断下令减少现场人员,乐队被请出,灯光只留正上方一盏。就在这时,制冷系统突发故障,温度骤升。张春桥趁机跳出来,指手画脚:“立刻清场,停止仪式!”华国锋当即否决:“清场?群众从全国赶来,你让外国记者怎么看?后果谁担?” 紧急会议连夜召开,谷牧主持制定应急预案。最终,遗体在11日被妥善移入水晶棺,制冷设备也紧急修复。仪式得以顺利进行,亿万群众得以向领袖告别,国家的尊严被维护得滴水不漏。 在告别仪式现场,一位来自河北的工人老李回忆:“那天我排了五个小时的队,进了大会堂,冷得牙齿打颤,可看到主席的遗容,心里却像被火烧着一样。”另一位上海的大学生小张则说:“听说‘四人帮’想搞乱子,华主席当机立断控制了广播局,我们才没被谣言蒙蔽。” 这些普通人的声音,折射出华国锋决定的深远影响。1976年的那个秋天,北京的天空渐渐清朗。华国锋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用果断的决策守护了国家的方向。他接管广播局,粉碎“四人帮”,确保了毛主席遗体的尊严,也为中国拨开了迷雾。他的历史评价或许仍有争议,但那一刻的担当,足以载入史册。
华国锋的8大贡献,不该被遗忘:第一:粉碎四人帮1976年那“四人”权力极大
【105评论】【5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