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有人打小报告,讲:“留守兵团某些领导别有心思,不允许战士们学习《论持久战》。”很快,留守兵团政委莫文骅被叫来,问:“这是谁报告的?”听到名字后,莫政委讲:“难怪?他还怀恨在心啊!”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全国上下都在拼死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为了统一思想,号召部队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这本书讲的是怎么打持久战,怎么熬过难关最后赢,特别适合当时的局势。八路军留守兵团的任务是守住陕甘宁边区,保护党中央,还要支援前线。这支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稳定和士气都得抓得死死的。 为了学好《论持久战》,兵团决定派学习小组去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深造。抗大是培养干部的好地方,学成回来再教全兵团的战士,大家都觉得这主意靠谱。政委莫文骅和司令员肖劲光都点头同意,计划很快就定下来了。莫文骅是广西人,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入党,抗战时已经是留守兵团的政委,政治工作干得扎实。肖劲光是湖南人,1922年入党,抗战初期当上兵团司令员,军事上很有一套。 学习小组刚出发没多久,上级就收到一封匿名信。信里说,留守兵团有些领导别有用心,不让战士学《论持久战》。这可不是小事,边区本来就压力大,这种说法传出去容易乱了军心。上级很重视,马上把莫文骅叫过去核实。莫文骅一听就火了,说这纯属胡扯,兵团不仅没禁学,还专门派人去抗大学习。他问是谁报的信,上级说了名字,是个叫某某的干部。莫文骅一听就明白了,这家伙早有前科。 原来,某某在兵团组建时想当政委,可肖劲光觉得他心眼小,干不了大事,否了他的想法,自己先兼着政委。某某咽不下这口气,一直记恨在心。这次趁着学习的事,他捏造事实,想借机整人。上级听完莫文骅的解释,觉得事有蹊跷,派人调查。结果一查,某某的小报告全是瞎编,兵团的学习计划一直在推进,根本没禁止啥。 调查清楚后,上级对某某做了处分,把他调走。这家伙后来也知道自己错了,慢慢改了毛病。学习小组学完回来,给战士们讲《论持久战》,讲得通俗易懂,大家听完士气更高了。兵团的战斗力没受影响,反而更强了。这件事虽说是个小插曲,但也提醒大家,内部团结多重要。 莫文骅在这事上处理得稳当,保住了兵团的稳定。后来他调到129师当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干到中将,2000年去世,活了90岁。肖劲光也干得漂亮,抗战后当了大将,1989年去世,86岁。俩人用实际行动证明,革命靠的是信念和团结,不是靠背后使绊子。 这场风波其实挺接地气的,想想看,谁还没遇过点小人啊?某某这种人,心眼小又爱记仇,干啥啥不行,告状第一名。可惜他忘了,抗战是大事,个人那点恩怨算啥?兵团上下忙着打鬼子,没工夫跟他耗。这事也让人感慨,革命队伍里啥人都有,但关键时刻,还是得靠像莫文骅和肖劲光这样的人顶住。 再说说《论持久战》这本书,真学明白了,对抗战帮助特别大。留守兵团能稳住阵脚,还能支援前线,跟学习这书脱不了干系。反过来看,某某这种打小报告的,要是得逞了,后果多严重?幸好上级和兵团领导没被他忽悠,及时把事摆平。 这事搁现在看,也挺有意思。团队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爱挑刺的,咋办呢?是直接怼回去,还是冷处理?这历史给咱们提了个醒,团结比啥都重要,小报告再多,也动摇不了大局。
1938年,有人打小报告,讲:“留守兵团某些领导别有心思,不允许战士们学习《论持
底层史观吖
2025-07-14 09:29: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