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将打破常规、抢跑未来?谁能想到,福建舰还没正式服役,它的“年轻搭档”四川

百态世界侃 2025-07-10 18:53:11

中国海军将打破常规、抢跑未来?谁能想到,福建舰还没正式服役,它的“年轻搭档”四川舰就已经挂满旗帜、挡焰板竖起,摆出了一副“准备出海”的架势。这艘全球首创配备电磁弹射系统的两栖攻击舰,舾装仅7个月就冲刺海试,速度远超常规。 从2024年12月底出坞,到2025年7月初呈现“挂满旗”状态,四川舰以不足七个月达成了堪称惊人的舾装进度。 仅观察舰岛区域,脚手架拆卸、电磁设备安装、指控系统接入,每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没有显露丝毫拖延迹象。 舰体外统一的浅灰色涂装,更传递出一种“已准备好入列”的直观感受。 然而,真正引人注目的焦点在于甲板细节。挡焰板竖起,表明弹射系统至少完成了初步联合调试;甲板前部安装了疑似助降系统的设备。 周围插满的信号旗,在海军语境中绝非装饰——它是信号、是仪式、是宣告。表面是庆典,实质是动员。 虽然看似准备就绪,但变数暗藏。电磁弹射器的保护棚尚未拆除,这并非小事。 回顾福建舰的测试周期,这一步通常意味着系统测试稳定、具备弹射能力,过早拆除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 更何况,四川舰需要整合的并非单一系统,而是一个以无人机为核心的全新两栖攻击作战生态。 四川舰的设计极具雄心。从双舰岛布局、电磁弹射配置,到全燃动力设计,每个元素都跳出了传统的“安全选择”。 有评论称其为“全球首款配备电磁弹射的两栖攻击舰”,其舰尾坞舱明确标示了核心任务属性。这句话的真实分量,唯有置于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史中才能凸显。 美国“美国级”在F-35B垂直起降框架内探索多年,仍未摆脱舱容限制的困境。四川舰则直接跨越垂直起降的门槛,押注无人机弹射起飞,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 这也解释了四川舰为何建造节奏如此迅猛。从2023年9月夜间吊装舰岛,到2024年底下水,再到2025年7月达到“准海试”状态,仅用15个月建造加7个月舾装,总计不过22个月。 这是对工业体系极限的挑战,也是战略节奏上的主动加速。但问题随之浮现:速度是否过快?能否确保稳定可靠? 即便是福建舰这样的技术验证平台,其舾装与海试的过渡期也耗费了近两年。 四川舰虽继承了部分成熟技术,但无人机操作系统、弹射-回收一体化平台、以及全新构建的航空保障链条,仍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旦冒进,后果不仅是一次试航失败,更可能导致整个作战体系的部署推迟。 因此,稳定是底线,快速是选择。 这或许体现了中国海军当前的战略心态:福建舰已蓄势待发,四川舰则作为实验平台快速推进,二者一稳一快,构成了对未来作战形态的双重验证。表面似在追赶,实则互为补充。 在战术层面,四川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两栖作战的逻辑。 传统两栖攻击舰依赖抵近敌岸、投送兵力、火力压制。如今无人机战群的加入,赋予其远程打击、实时侦察、电子干扰等多重能力。 关键之处在于,这种能力具有可持续性,不依赖舰载飞行员,也不受天气和体力因素制约。 舰载版攻击-11等察打一体无人机,结合电磁弹射的高频次起降能力,将充分释放“无人蜂群”概念的实战潜力。 这一切的前提,是四川舰成功完成首次海试。但“海试”仅是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复杂海况和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完成多机协同、舰机联动、空地一体的作战演练。 这不仅要求平台自身技术可靠,更需要后端指挥系统具备高度智能化。缺乏AI、数据链和算法支撑,这艘“无人机母舰平台”将只是一个浮动平台。 其背后,是中国海军对海战未来的深刻预判。福建舰代表着对美式航母体系的追赶与超越,而四川舰则指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它并非在传统路径上优化,而是在全新战术构想上付诸实践。这一决策本身充满风险,但若成功,必将重构战场形态。 歼-35需要的是围绕有人战机构筑的航母保障体系。四川舰则干脆地回答“不需要”。 它不是歼-35的基地,而是攻击-11的母港;它不追求空中优势,而专注于电子压制与信息控制;它的使命不是争夺制空权,而是摧毁敌方信息链。 这也是它必须加速推进的原因。福建舰已于2024年5月首航,正密集进行舰载机融合测试。 专家预测其可能在2027年左右形成战斗力,意味着中国海军将在2028年前后真正具备三航母战斗群能力。 若四川舰能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初完成海试,2026年进行系统调试,顺利的话或于2027-2028年前后形成初始战斗力。 它将与福建舰形成错峰配合,成为中国海军在中低烈度冲突中最灵活、最具扩展性的作战平台。

0 阅读:498

猜你喜欢

百态世界侃

百态世界侃

我关注世界,你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