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判桌上陷入僵持的时刻,俄罗斯将打击重点放在了乌克兰的战争潜力方面。4月24日凌晨1时,乌克兰首都基辅上空先是响起防空警报,接着就是不断的爆炸声,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堪称开战以来都罕见的程度。 至于目标,从俄罗斯媒体《军事评论》的报道来看,用于组装多管火箭炮、“海王星”导弹及 无人机发动机的地下武器生产厂被彻底摧毁,连同负责操作机床等设备的外国工程师和专家,也给这些见不得光的兵工厂陪了葬。
基辅作为乌克兰的首都,开战三年多以来都得到了最优先级的防空保护,因此不少原本分散在乌东几个州的军工企业也陆续搬到基辅,在得到西方援助后生产供应前线的各类武器弹药和设备物资。如今这些兵工厂被俄军追着炸,无疑就是在告诉仍试图继续战争的泽连斯基政府:把兵工厂藏到基辅没用,继续打下去乌克兰也只有输得更彻底一条路。 严格来说,这次规模空前的空袭从4月23日夜间就开始了,乌克兰防空司令部承认遭俄军大规模夜间导弹空袭,并表示统计到俄军发射了4枚Kh-59巡航导弹、6枚“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11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12枚“口径”巡航导弹、37枚Kh-101巡航导弹,以及145架“天竺葵”系列无人机和各类自杀式无人机诱饵等等。 大致可以确认的战果,是基辅的安东诺夫航空科技综合体生产车间被至少2枚导弹和2架“天竺葵-3”无人机击中,俄军方面表示被摧毁的车间用于组装AH-196远程自杀式无人机。
比较幽默的是,尽管乌克兰防空司令部表示击落了大多数俄军导弹和无人机,但是从部分流出的空袭现场画面来看,基本只能看到俄军导弹或无人机落下时产生的爆炸和火光,几乎看不到有乌军防空系统开火的迹象,甚至连高炮火力都没怎么看到。 《军事评论》声称得到了乌克兰地下组织的消息,确认空袭成功摧毁“高科技生产设施和‘外国专家’”,报告者是尼古拉耶夫地下组织协调员谢尔盖·列别捷夫。并进一步指出,俄军早就获悉乌克兰政府将无人机、导弹和其他武器的生产设施转移到基辅,但之前因为乌军在基辅保留了实力不俗的防空系统,所以要实施有效空袭难度很大,但现在乌军的防空导弹消耗殆尽,俄军便抓住这个机会发起有针对性的猛烈空袭。
此外,其他无人机和无人艇的组装车间,设计单位以及飞机维修库也一并被摧毁,还有外国雇佣兵的临时部署点等等,最后《军事评论》用“基辅政府高层都惊慌失措”作为总结。这一点也不算有错,因为在获悉基辅遭遇大规模空袭后,泽连斯基中断在南非的外事访问提前回国,很明显是遭受了严重到会大幅影响前线战事的情况,才会让泽连斯基这么着急。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在乌克兰的俄罗斯地下组织。由于民族和历史渊源,乌克兰有亲俄倾向的人并不在少数,俄罗斯也有不少出于民族因素而同情乌克兰的呼声,只不过这些趋势在开战后都各自遭到了压制或警告,特别是乌克兰,对待亲俄倾向可以说恨不得赶尽杀绝。 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看起来乌克兰境内依然有不少愿意效忠俄罗斯的人或组织,并提供一些情报或言论倾向,只不过是自发性的还是俄罗斯情报部门有意培养的,这就很难说了。
也可以料到,随着乌克兰节节败退,有可能今年年中就被俄军将战线扩大到苏梅州和第聂伯罗州,乌克兰政府对内镇压的强度可能会上升,甚至掀起一轮清洗也不是不可能,目的就是进一步去苏化去俄化。这些亲俄组织或个人,搞不好会成为乌克兰失败前的牺牲品,或者被拿来作为谈判筹码,毕竟这是现在泽连斯基政府最缺的东西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其实也可以说是美国,准确点说是特朗普政府。如今特朗普面临的尴尬处境,是好不容易“秋招上岸”,上台前各种吹嘘说要怎么解决问题,把前任拜登政府贬得一无是处,似乎只要他特朗普入主白宫,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是结果也很明白,上任超过三个月什么事都没做成,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得罪一大片人却没能省下多少开支,美债还在上升,伊朗还拒绝谈判,美军仍在红海和胡塞武装打得有来有回,加关税也被中国呛了回来......而最要命的,就是承诺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结果拖了一百个24小时也没见到什么动静。
不能压倒泽连斯基低头,特朗普就使出了切断支援的办法,乌克兰这次被狠狠炸了一通,连藏在基辅防空圈的重要兵工厂都被一把扬了,可见乌军是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应对俄军空袭。接下来就要看特朗普是打算继续强压乌克兰谈判,还是恢复对乌克兰的援助了,但从实际发展来看,还是前者的可能性更高。 所以最后做一个猜测,最多一两周内,俄军会抓住乌军防空空窗期继续发力,如此规模的空袭可能还会上演几次,直到再也没什么可以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