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德清这片蚕桑文化浸润的土地上,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用一生执念将一项濒临消逝的民俗技艺“ 扫蚕花地”从田间地头搬上现代舞台,让传统非遗焕发新生。 她,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亚乐,一位以戏曲为魂、以传承为命的巾帼奋斗者。 德清,是杭嘉湖地区蚕桑主产区之一,有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 当地的民俗活动,“讨蚕花”、“抢蚕花”、“串蚕花”等,大多与蚕桑活动有关。 “扫蚕花地”就是这些民俗活动之一。 扫蚕花地的主要表演者都集中在德清一带。 举行扫蚕花地仪式时,通常由一化妆女子边唱边舞,而以小锣在旁伴奏。 表演者往往会做出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这种民俗活动由来已久,保存了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扫蚕花地是蚕桑生产习俗中重要的一环,每年寒食清明时节,“关蚕房门”生产以前,蚕农都要请艺人到家演出,以消除一切灾难晦气,祈愿蚕桑丰收,扫蚕花地表演由此呈现出一定的仪式性,成为浙江蚕桑生产的一种象征性反映,具有较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在湖州德清这片蚕桑文化浸润的土地上,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用一生执念将一项濒临消逝的
心伤久治不愈
2025-04-28 19:03: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