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2日,我军两架歼-6战机从青岛秘密南下,经过上海,双机立即关闭无

如梦菲记 2025-04-28 16:50:11

1964年12月2日,我军两架歼-6战机从青岛秘密南下,经过上海,双机立即关闭无线电联络,同时减慢速度,降低高度,飞临浙江路桥机场后,双机迅速落地,隐蔽到机库中,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新中国科技与国防实力的飞跃,也让美国及蒋介石集团倍感不安,为了刺探大陆的核机密,台湾空军频繁出动美制RF-101“巫毒”侦察机,侵入大陆领空。 这款超音速侦察机以其高空高速性能著称,号称“高炮够不着,导弹瞄不准,飞机追不上”,多次肆无忌惮地飞越大陆军事要地,挑衅意味十足,面对这一威胁,解放军决心以实际行动捍卫领空主权,一场精心策划的隐秘作战行动就此展开。   1964年12月2日清晨,海军航空兵某团接到毛主席的直接指示,迅速组建了一支由精锐飞行员组成的作战小分队,任务是击落入侵的RF-101侦察机。   小分队由王鸿喜等优秀飞行员领衔,驾驶两架歼-6战机从青岛流亭机场起飞,沿海岸线秘密南下,为避开国民党军的雷达侦测,飞机在飞经上海后立即关闭无线电通讯,降低飞行高度,减慢速度,悄无声息地贴近海面飞行。   最终,两架歼-6顺利抵达浙江路桥机场,迅速着陆后被地勤人员推入机库隐蔽,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充分展现了解放军高超的战术素养和保密能力,这一隐秘转场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此次行动中最令人叹服的一环。   抵达路桥机场后,小分队并未立即投入战斗,而是利用连绵阴雨的间隙,展开了针对性的战术准备,RF-101侦察机虽然性能先进,但解放军通过深入分析其飞行规律,发现其在低空爬升、高空转平飞和拍照减速三个阶段速度会显著下降,这成为作战的突破口。   为此,指挥所制定了“三关”战术:雷达部队负责“发现关”,确保在120公里外探测到敌机;领航员负责“引导关”,精准引导战机至最佳攻击位置;飞行员负责“攻击关”,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实施打击。   为了确保战术落实,雷达兵苦练远距离目标识别,练就了从杂乱信号中迅速捕捉敌机的本领;领航员与飞行员反复演练协同配合,甚至总结出25条简明易记的战斗口诀,如“先穿伞、后挂钩”“光点稳准就开炮”,将每个动作细化到极致。   飞行员们则通过图上推演和模拟对抗,不断优化作战方案,力求在与RF-101的较量中占据主动,12月18日,天气转晴,指挥所判断敌机可能来袭,所有人员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中午时分,雷达发现敌机踪迹,小分队紧急起飞拦截,但因起飞时机稍晚未能成功,下午2时许,警戒雷达再次在150公里外捕捉到RF-101的信号,敌机正从海上低空北上,准备爬升侦察路桥机场。   指挥所迅速调整部署,先派出两架歼-5战机在外围佯动,迷惑敌方雷达,而王鸿喜驾驶的歼-6则在温岭空域悄然待命,作战过程中,地面引导雷达一度因操作失误丢失目标。   领航员谯伦吉凭借丰富经验,果断采用“推测引导”,通过计算敌机速度和航向,持续调整王鸿喜的飞行姿态,确保其始终占据有利位置,当雷达重新锁定目标时,王鸿喜迅速发现了正在爬升的RF-101。   敌机飞行员察觉到危险后,立即拉杆爬升,试图依靠速度逃脱,然而,此刻的RF-101正处于速度较慢的爬升阶段,王鸿喜紧追不舍,凭借歼-6在中低空的灵活性,迅速逼近目标。   15时16分,敌机开始改平飞,速度尚未完全提升,王鸿喜果断按下炮钮,三炮齐射,炮弹精准命中敌机机身,RF-101猛烈抖动,冒出一股浓烟,向右下滑,王鸿喜乘胜追击,在1500米距离再次开炮,敌机最终坠入乐清湾。   敌方飞行员谢翔鹤跳伞后被海上民兵俘获,这位国民党空军少校曾多次执行侦察任务,获多枚勋章,却在此次行动中折戟,事后坦言对解放军的战术和勇气深感震撼。   此次胜利不仅是一场战术上的成功,更具有深远的军事和政治意义,歼-6战机在技术性能劣势的情况下,依靠缜密的战术和飞行员的果敢,击落号称“无法捕捉”的RF-101,沉重打击了美蒋集团的嚣张气焰。   台湾空军此后对大陆的侦察行动明显收敛,不敢再深入腹地,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美国军方甚至怀疑大陆使用了新型导弹,苏联则派员交流经验。   这场空战还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士气,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接见参战人员,高度赞扬他们的英勇表现,1964年的这场空战,不仅是中国空军史上的经典战例,更成为冷战时期两岸军事较量的一个缩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文汇——《1964年,歼6战机击落“西方战略眼睛”,毛主席单独接见了飞行员》

0 阅读:168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