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短短几天的时间,中国官方已经接连下场打假4次,还送给美国一句忠告,恼羞成怒的特朗普这回不装了,要求中国必须做出实质性让步! 环球网消息,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及驻美使馆连续四次戳破白宫关于"中美正就关税问题展开接触"的谎言。 中国驻美使馆在社交媒体直指"美方混淆视听",外交部发言人和商务部更是在记者会上三度强调"双方未进行任何磋商,更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 面对中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假,拆台,即便是嘴硬的特朗普也从“中美已经通话了”的搪塞说辞,转变为恼羞成怒的“除非中国开放市场给美国实质性好处,否则关税一分钱都不会少!” 虽然特朗普的“友好”假脸已经装不下去了,但我们还是要分析一下他为什么要“装”?为什么要如此高密度的放出假消息? 笔者分析有两个原因: 其一,中美此前确实有谈判的机会,但并没有谈成,所以特朗普就借着这个半真半假的消息“忽悠”外界,营造中国已经受不住对美妥协的假象。
那中美没有谈成的这次机会是什么呢? 环球网报道,上周中国财长带团前往华盛顿,参加G20财长会议。在会议召开前,美国财长贝森特便放出风声,声称中方代表将在会议期间与美方进行接触,所以大家都将这次会议看做中美贸易谈判重启的信号"。 但现实却是,中方在会议期间分别与南非、韩国、日本、德国及欧盟代表举行双边会谈,唯独将美方晾在一边。这种"选择性忽视"的外交姿态,犹如一盆冰水浇灭了白宫的幻想。 同时在这场会议上,中方还当场送美国了一句忠告:中国主张通过平等对话解决贸易争端,同时必将坚定维护自身权益。 此言一出,美国用来遮羞的面也算是彻底被扯下来了。 没见到中方的美财长贝森特还出手报复了中国,他先是找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神田真人施压,要求停止对华贷款,接着又鼓动世界银行修改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认定标准。 这种气急败坏的操作反而暴露了美方的虚弱,当对手开始用行政手段干预多边机构时,恰恰说明他们在经济战场上已经无计可施。
原因二:特朗普想把谈判僵局的责任推给中国。 若中方保持沉默则坐实"美方施压成功",若中方澄清则渲染"中方拒绝对话",横竖这口锅都是要扣到中国身上的。 其实这里面还藏着美方的一个小心思,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倒逼中国自己走上谈判桌,就像当年北美自贸协定谈判时对付加拿大的套路。 但中国不是加拿大,更不是日本,特朗普这些手段在我们身上没有任何用,据了解,就在特朗普放话要让中国必须做出实质性让步的同天,北京就关税问题开了一场重要会议,首次将中美贸易战定性为"斗争",标志着中国对美战略认知的根本转变,也说明中国已经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其实从特朗普一期到拜登政府,再到现在的特朗普二期,美国对华的“关税遏制”已经成为一种跨党派的战略惯性遏制,这不是几轮谈判就能解决的,与其等着美国主动放弃霸权思想,不如我们主动出击。 而且在当前形势下任何形式的外交接触都可能沦为美方舆论操弄的素材。真正具有威慑力的反制,应当让美国切身感受到"去中国化"的切肤之痛。
当洛马公司的F-35生产线因稀土断供停摆,当沃尔玛货架上的中国商品消失引发通胀飙升,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停工波及全球新能源产业链,这些场景构成的立体打击,远比外交辞令更能唤醒美国的理性认知。 至于特朗普所谓"实质性让步"的要价,实质是要求中国放弃发展权,这种"新殖民主义"逻辑注定破产。 事实也证明,就连特朗普的传统盟友都无法继续支持,在G20财长会议上,日本财政大臣加藤胜信公开批评,美国关税政策正在摧毁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德国财长林德纳直言"单边措施解决不了问题",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正在变成"美国孤立"。 就如美媒所说,中美这场博弈就是一场“眨眼游戏”,双方都在等对方先眨眼。特朗普团队赌的是中国承受不起产业链外迁的代价,但现实却是越南工厂因为缺少中国零部件停产,印度手机组装线等着深圳发来的芯片。 更妙的是,中国反击美国的关税战客观上成了全球自由贸易的"防弹衣",现在欧盟、东盟甚至日韩都巴不得中国顶住压力——毕竟谁都不想活在随时被关税大棒敲打的恐惧里。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特朗普此刻的虚张声势更像末日狂欢。他既不敢真和中国彻底脱钩,又没法向国内交代自己发动的贸易战打成烂尾楼。 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场景:一边喊着要加码关税,一边编造通话记录假装谈判有进展,但特朗普这场闹剧的最终结局,就是走向失败,主动撤下对华所有不平等关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