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工作我能干到退休!3月15日,浙江一地招聘守鸟人,月薪9000元,包食宿,2人一组,还有Wifi,要在岛上生活4个月,期间不能下岛,但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网友:“单单是自己做饭一项可以劝退90%年轻人。” 2025年3月15日,浙江自然博物院"保护神话之鸟"公众号后台突然涌入5000份简历,服务器一度瘫痪。 这些简历来自都市白领、应届毕业生甚至退休教师,他们共同瞄准了一个月薪9000元的神秘岗位——海岛守鸟人。 当300元日薪遇上"与世隔绝四个月"的条件,这场看似荒诞的招聘背后,是人类与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跨越山海的生命契约。 舟山五峙山列岛的丫鹊山屿,是全球第二大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地。 4月的清晨,守鸟人陈涛和搭档李静正蹲守在伪装网后,用长焦相机记录燕鸥求偶的细节。 突然,一只黑尾鸥闯入繁殖区,陈涛立刻抓起竹竿冲了出去:"这些家伙会偷燕鸥蛋,去年就有三窝被毁。"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守鸟人需24小时监控鸟群,用假鸟蛋迷惑天敌,甚至徒手驱赶偷蛋者。 他们的工作手册上写着:"任何靠近繁殖区50米的生物,都可能导致成鸟弃巢。" 2024年温州南麂列岛的监测员邱伟,曾因物资运输困难,26天未洗澡,却在日志中写道:"今天看到第12只雏鸟破壳,值了。" 这份看似浪漫的工作,实则是与孤独的持久战,岛上没有空调,夏季湿热难耐;淡水靠船只补给,每人每天限用5升;最煎熬的是寂静,连海浪声都成了奢侈品。 2024年有应聘者因无法忍受寂静,半夜乘救生筏私逃,被海警救回后永久拉黑。 中华凤头燕鸥的命运堪称一部鸟类版《流浪地球》。 自1937年神秘消失后,一度被认为灭绝,直到2000年才在福建马祖列岛重现。 如今全球仅存200余只,每枚蛋都价值连城——黑市售价高达5000元,抵监测员半月工资。 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团队算了一笔账:若放任天敌肆虐,燕鸥繁殖成功率将从60%骤降至5%,恢复种群需投入百亿。而每月9000元的守鸟人成本,仅相当于一枚燕鸥蛋的市场价。 更重要的是,这些"孤岛哨兵"记录的每一组数据,都在改写物种存续的密码。 2024年南麂列岛成功孵化三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其中一只2023年出生的"鸥宝"首次回归出生地,印证了监测的价值。 类似的生态保卫战正在全球上演,澳洲极偏远地区的全科医生薪资比城市高73%,而中国护鸟志愿者唐盛利在湖南蓝山县义务巡护十年,将"打鸟岭"变成"护鸟岭"。 在生态危机面前,人类不得不为曾经的傲慢买单。 网友的评论:"我养了五年鸡,能应聘吗?""求组队,我带电磁炉!" 也有人将其比作"现实版鲁滨逊漂流记",更多人则质疑:"月薪9000元不如送外卖,这钱谁爱赚谁赚。" 但真正的守鸟人得世界远非常人可以想象,95后生物学硕士张航通过了识别12种海鸟粪便的技能考核,除了守鸟,他利用空暇的时间在岛上用显微镜分析寄生虫样本;辞职白领小林原想"寻找人生意义",却因不会做饭差点烧了厨房,最终却在鸟类环志工作中找到平静:"这里没有KPI,只有生命真实的轨迹。" 67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连续五年报名,每次下岛都要在港口哭一场:"离开时看到雏鸟第一次起飞,觉得自己和它们一起完成了某种使命。" 这些人用青春丈量着物种存续的方寸之地,却在社交媒体时代被简化成"高薪躺平"的符号。 尽管招募帖强调"需本科以上学历,有观鸟经验者优先",但5000份简历中不乏跟风者。 有人在简历中写"擅长小红书运营,可帮团队打造网红IP",有人甚至要求"直播燕鸥产卵过程"。 生态学者担忧:"过度娱乐化会让保护变味。" 去年11名监测员中仅3人愿意续签,项目负责人范忠勇已坚守22年,自嘲"成了团队里的'化石'"。 他呼吁:"我们需要的不是围观者,而是敬畏自然的同行者。" 这句话在"智慧鸟岛"的数字孪生系统中回响——84个监控摄像头实时捕捉燕鸥的每一次振翅,17台边缘计算机分析着它们的生命密码。 当我们在热搜上调侃"300元买断孤独"时,这群守鸟人正用4个月的青春,为200余只"神话之鸟"守住最后的家园。 在一个每分钟都有物种消失的时代,生态保护从来不是浪漫的田园牧歌,而是人类与自然的生死博弈。 正如志愿者何既白在离岛日记中所写:"岛上没有霓虹,但每颗鸟蛋破壳的瞬间,都是比星辰更耀眼的光。"或许,这道光才是文明存续的真正希望。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澎湃新闻,《浙江招聘12名守鸟人,日薪300包吃包住,守鸟人究竟是做什么的?》
这工作我能干到退休!3月15日,浙江一地招聘守鸟人,月薪9000元,包食宿,2人
子焓
2025-04-28 13:31:46
0
阅读:1349
用户84xxx16
等我小孩长大,我还可以去试一下。
Hunk
这个地方,钓鱼佬狂喜
九命玄猫
在那报名?比我们森林消防员强太多了。
一箱苹果
平凡的英雄[点赞]
忘记时间的钟
我喜欢这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