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尚可喜上书,要落叶归根。但要带亲兵4300人,携家属2万人返回老家,希望皇帝将以前赐的房屋土地还给他,安置这些人。
崇祯六年,明金之间的第三次旅顺之战爆发。这场战役对东江镇产生了深远影响。总兵黄龙在战斗中阵亡,副将尚可喜的家族数百人几乎全部遇难。然而,仅仅几个月后,这场战役后,尚可喜的忠诚发生了转变,最终向后金投降,这一决定标志着皮岛局势的重大转变。 两年前,东江镇的局势曾因总兵黄龙的掌控而稳定。黄龙接替刘兴治出任东江总兵后,对抗后金的策略一度取得成效。然而,崇祯六年,孔有德与耿仲明率部投奔后金,为皇太极提供了海军和火炮优势。这使得后金攻克旅顺成为可能,改变了局势。黄龙战死后,皮岛的军事和政治格局迅速动荡。 皇太极趁机展开了两手策略:一方面,他向朝鲜施压,要求断绝与皮岛明军的联系;另一方面,他通过劝降信拉拢皮岛的将领,并承诺优厚待遇。旅顺之战后不久,皮岛千总朱得明率数人投奔后金。皇太极为展现诚意,赐予朱得明房屋、牲畜和妻妾,这种优待消息迅速传回皮岛,引发了岛内官员的恐慌和动摇。不久之后,尚可喜也向后金递交了归顺书。 尚可喜原籍山西洪洞,出生于辽东海州。他的家族世代务农,因后金入侵,父子二人先后避难至辽西松山。天启三年,尚可喜投身明军水师,随后进入毛文龙麾下,被收为养孙,并赐名永喜。不久,父亲尚学礼在与后金的战斗中阵亡,尚可喜继承其部属,逐渐在东江镇中崭露头角。
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一个秋日,一封请求告老还乡的奏折被递交到了皇帝的案头。这封奏折的主人是时任广东总兵官的尚可喜。在这份奏折中,已经年过古稀的尚可喜恳请带领4300名亲兵和约2万名家属返回故乡,同时希望朝廷能够归还此前赐予的房屋土地,用于安置这些追随他多年的将士和眷属。 此时的尚可喜,作为清初"三藩"之一,在广东一带拥有极大的权势。他统领着数量可观的军队,治理着富庶的广东地区。表面上看,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享有着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但实际上,年迈的他却开始思考起人生的归宿。 在广东的总督府中,尚可喜经常与几位老部下谈起往事。一次议事后,他向随他南征北战多年的亲信们表示:"你们都是跟着我出生入死的兄弟,若要归乡,我定当为你们谋个安身之所。"这番话语中透露出他对部下的责任感,也暗示着他归乡的决心已定。 然而,看似风光的表象下,尚可喜面临着难以释怀的困扰。他的儿子尚之信作为人质被扣留在京城,多年来饱受欺凌。每当收到来自京城的消息,这位威震一方的将领总是难掩愁容。他深知,自己虽贵为总兵官,但儿子的处境却无法改变。 对于这支庞大的军队和众多的家眷,安置问题成为了尚可喜最为关心的事务。在上书之前,他已经详细规划了归乡后的安排方案。那些追随他南征北战的将士们,大多已在广东扎根,与当地百姓结为亲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随他返回故乡。
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并将海州赐为尚可喜的封地,安置其家口旧部,尚可喜受到极高礼遇。同年十二月,他随皇太极征讨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城下之盟。 崇祯十五年,尚可喜随清军参与松锦之战,在攻打松山、杏山的战斗中立下战功。同年,清朝设立八旗汉军,尚可喜被编入镶蓝旗。顺治七年,他与耿继茂率清军包围广州。面对南明两广总督杜永和的拒降,清军发起长达十个月的攻城战。尽管清军最终攻破广州,但此役耗时过长且伤亡惨重,尚可喜迁怒于守城民众,下达屠城令。 广州屠城持续12天,据地方志记载,超过70万民众惨遭屠戮。清军烧杀抢掠,百姓或死于刀枪,或被逼入海中溺亡,幸存者寥寥无几,史称“庚寅之劫”。屠城后的第二天,尚可喜进城,传令止杀,封存府库,恢复城内秩序,并开府建第,故址为今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公园。
顺治十年,尚可喜在肇庆击败南明将领李定国,随后平定潮州叛将郝尚久。次年,他再次于新会击败李定国,巩固清朝在广东的统治。在驻守广东的26年中,尚可喜推动社会秩序恢复,重建礼乐文教,并捐资修建佛寺以安抚遗民。此外,他垄断盐、矿等贸易,“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因而被时人称为“平南之富,甲于天下”。 尚可喜也曾上书清廷建议取消迁界禁海政策,但遭拒后转而镇压百姓反抗。他一面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势力,一面为清廷巩固东南沿海的统治。然而,其私市私税的行为也为他积累了大量财富和争议。 康熙十五年,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叛乱,围困尚可喜府邸,夺取广东最高指挥权。尚可喜得知后试图自尽,未遂。同年十月,他在广州病逝,终年73岁。临终时,他身着皇太极赐予的冠服,叩谢先帝恩德,并要求归葬海州凤翔山。 康熙帝赐谥“敬”,其棺椁暂厝于广州大佛寺,后于康熙二十年迁葬于今辽宁海城市文安山。尚可喜在清初历史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他以军事才能赢得清廷重用,却因广州屠城等暴行背负骂名,成为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