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挑选“瘦马”苗子其实有一套极其严苛的程序,只对脚的要求就有七条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另有皮肤,背,臀,体态等各种要求,当然脸盘更是重中之重。 被买的女孩子都是只有七,八岁的贫家幼女。 七八岁的小姑娘被牙婆拎着脚脖子倒提起来,像挑牲口似的掰开脚趾检查骨相。裹脚布浸透了脓血,解开时苍蝇嗡地扑上来,亲爹娘在旁边数铜板的手倒是稳得很——养不活的丫头换三斗糙米,这买卖穷人家算得门儿清。 脚裹成了“三寸金莲”才算过了第一关,接下来得学怎么当个活摆设。一等资质的白天练琴棋书画,晚上被嬷嬷掐着腰学“玉体横陈”的姿势,窗户纸上映着影子,活脱脱皮影戏里任人摆弄的纸片人。二等资质的更惨,账本子堆得比人高,打算盘打得手指变形,还得对着镜子练“低眉顺眼笑”,嘴角弧度差半分就是一戒尺抽过来。 最荒唐的是“验货”环节。富商往太师椅上一坐,牙婆催着姑娘们光脚踩青砖走直线,说是看步态,实则是盯着裙摆下若隐若现的裹脚布。有人故意泼了香油在地上,十四五岁的姑娘摔得尾椎骨裂开,还得撑着笑夸“老爷福泽深厚”。那些没被选中的,当夜就被转手卖进窑子,老鸨验货比买黄瓜还利索,指头往姑娘腰上一掐:“瘦马养废了,当瘦驴卖吧。” 所谓“瘦马养成记”,本质是拿人当盆栽修剪。盐商们爱看“病西施”弱不禁风的模样,牙婆就把姑娘们饿得肋骨分明;老爷们好“冰肌玉骨”的手感,嬷嬷就逼着她们用砒霜混珍珠粉敷身,皮肤白了,肝也毒坏了。更恶心的是文人墨客凑热闹,写诗吹捧“扬州瘦马甲天下”,转头又把纳妾的钱记成“书画收藏支出”——毕竟买幅字画还能充风雅,买个大活人倒要藏着掖着。 那些侥幸进了豪门的,真以为能翻身?正妻收拾小妾的法子比宫斗戏还毒。有个姓周的盐商买了个会写诗的瘦马,大夫人冷笑:“既是个才女,送去柴房每日抄《女诫》十遍。”姑娘冻烂了手也没停笔,最后诗稿都被填了灶膛,灰烬飘出来像烧给自个儿的纸钱。 如今看博物馆里陈列的绣花鞋,玻璃柜上倒映着游客打卡的笑脸。没人注意标签旁的小字:此鞋主人十六岁投井,鞋底还沾着青苔。
明清挑选“瘦马”苗子其实有一套极其严苛的程序,只对脚的要求就有七条标准:“瘦,小
古今瞭望之窗
2025-04-28 10:38:38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