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之传统解读的逻辑谬误! 先定义一下什么是“传统解读”?即:站在主观视角对“道”进行描述的解读,其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道”为主语,其表达结构是:“道”如何如何……“道”怎么样怎么样……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传统解读以“道”为主语,言之凿凿地描述“道”如何如何、怎么怎么,至少要交代清楚“道”为何物。如果你连描述的这个东西都不知道是什么,你怎么知道它如何如何、怎么怎么? 比如王德峰教授,他的视频原话是【什么是“反者道之动”?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必然走向它的反面……】你看,他连“道”都没有提,而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类似王德峰教授这样的解释,叫“偷换概念”。 如果把“道”偷换为“世界上所有的事”,或者在言之凿凿地判定“道的运动方式是循环往复的”之后,举例说一些“世界上循环往复的现象”;在判定“道以弱的方式发生作用”之后,举例说一些“世界上以弱的方式发生作用的现象”,这都叫“偷换概念”,因为你根本上就把“道”回避掉了。 这些现象是不是“道”呢?首先肯定的是,这些现象是“道”的表现的一部分,但不能完全代表“道”怎么怎么、如何如何。比如月有阴晴圆缺、循环往复,就是全部的“道”了?这样判定就叫“以偏概全”。这就像你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只能说你有这个习惯,这个习惯就能代表你的全部性格、气质、命运了吗?是不能的! 更重要的来了——《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有很多种解释,但其中有一个意思是任何人都回避不掉的,那就是:“道是可以表达的,但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恒常之道”(虽然不能以这种解释作为最终解读,但这句话的确有这层意思,而且这种解释就是真理性解释)。而对“反、弱”两句解释为“道”如何如何、怎么怎么,本身就说明这样的解释并非是恒常之道,这就陷入到无法自圆的“逻辑悖论”。 所以,传统解读的谬误一下了就找到了三处:一是偷换概念,二是以偏概全,三是逻辑悖论。希望在下的这篇“作业”王德峰教授能看到,您是哲学大家,请您拨冗批改一下,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之传统解读的逻辑谬误! 先定义一下什么是“传统解读”
三棱心爱文学
2025-04-28 08:08: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