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痛恨自己长了一张中国脸!”2019年,美国华裔女记者上蹿下跳,抹黑中国,但在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8 00:03:03

“我痛恨自己长了一张中国脸!”2019年,美国华裔女记者上蹿下跳,抹黑中国,但在不久后,她最亲爱的美国,却拔掉了她母亲的呼吸机。情急之下,她再次向国人求助,这一次事情又将如何发展呢? "医院说他们需要把我母亲的呼吸机给那些更需要的美国人。" 2020年春天的纽约,疫情肆虐。在一家拥挤的医院走廊上,樊嘉扬绝望地与医护人员争执着。她的母亲丛雅丽,一位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病人,刚刚被告知她的呼吸机将被转给其他患者。医生面无表情地解释道:"现在只能给更多的美国患者提供呼吸机,您的母亲并不是优先治疗的对象。" 这一幕成为樊嘉扬人生中最讽刺的转折点。 三十六年前,1984年,樊嘉扬出生在四川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一名生物学家,母亲丛雅丽是一位部队医院的医生。家庭条件优越,生活安稳。然而,这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1986年,父亲作为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者,远赴哈佛大学深造。 "美国街道很宽阔,城市灯光璀璨,那里的自由氛围能让人实现梦想。"丛雅丽常这样对年幼的樊嘉扬描述美国。在母亲心中,美国不仅是家人团聚的地方,更是改变生活的希望之地。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八岁那年,当樊嘉扬随母亲抵达美国,敲开父亲留下的地址门时,却发现父亲已经组建了新家庭。两人顿时陷入绝望。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丛雅丽曾经的医生身份在这里毫无用处,她只能在一家小诊所勉强谋职,后来诊所倒闭,她不得不到富人区当保姆维持生计。 学校生活更是樊嘉扬痛苦的开始。作为少数族裔,她经常被同学嘲笑外表和口音。"黄皮肤、中国脸"成了她被欺凌的标签。每当老师点名时,她带着中国口音的英语总引来窃窃私语。 "我恨自己长了张中国脸。" 这句话成为樊嘉扬不断重复的自我否定。为了摆脱被排斥的命运,她开始疯狂"西化"自己——改变穿着风格,模仿美国同龄人的发型和妆容,甚至在家中拒绝说中文。当母亲谈起中国的事物时,她会有意避开这些话题,仿佛那是她想要摆脱的过去。 随着时间推移,樊嘉扬投身新闻行业,发现这是她融入美国社会的机会。2018年,作为记者的她采访到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本应是一场关于文学创作的对话,却被她转向政治敏感话题。面对刘慈欣的回避,她纠缠不放。采访后,她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曲解《三体》的内涵,将其描述为"中国是落后的地球文化",引发广泛争议。 2011年,命运再次给樊嘉扬母女沉重一击。丛雅丽被确诊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这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让她的身体逐渐失去控制。为了维持生命,丛雅丽开始依赖呼吸机和全天候的专业照护。 当时已经在美国媒体界小有名气的樊嘉扬,每月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她埋头工作,试图用笔杆子为母亲赢得生存的机会。皮肤的颜色和面孔的轮廓,那些曾让她痛恨的东西,此刻成了她在美国媒体圈中的"特色标签"。她越发频繁地撰写批评中国的文章,仿佛这样能证明她对美国的忠诚。 然而2020年春,新冠疫情席卷纽约。医疗资源紧张到了极点,医院病床供不应求,呼吸机成为稀缺资源。一天,樊嘉扬接到医院电话,被告知母亲的呼吸机将被转给"更需要的人"。 "您母亲的呼吸机需要用来救治其他患者,我们必须做出这样的决定。"医生的声音冷静而疏离。 樊嘉扬惊慌失措:"但没有呼吸机,我妈妈会死的!" "非常抱歉,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我们需要优先考虑那些更有希望恢复的美国患者。"医生补充道。 这一刻,樊嘉扬感到一种深深的讽刺。她一直试图成为美国社会的一部分,甚至不惜贬低自己的祖国来换取认同,但在生死关头,她母亲却因为不是"优先治疗的对象"而被抛弃。 走投无路的樊嘉扬做了一个此前难以想象的决定——她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向中国同胞求助。视频中,她用多年未曾流利使用的中文,讲述了母亲的困境。 出乎意料的是,她的求助在中国网络上迅速引发关注。尽管她此前曾多次发表抹黑中国的言论,许多中国网友仍选择伸出援手。短短几天内,捐款金额足以购买一台呼吸机。 然而,面对这份跨越重洋的援助,樊嘉扬的反应令人费解。她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这完全是因为我是美国公民",仿佛不愿承认这份帮助来自她曾经否定的祖国。 即便如此,樊嘉扬母亲的病情还是没能好转。在失去医院配备的专业呼吸机后,病情迅速恶化。几周后,丛雅丽还是离开了人世。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段时间,疫情中反亚裔情绪在美国高涨。樊嘉扬在街上行走时,不时有人冲她喊:"Asian go home!"同样的黄皮肤和中国面孔,让她在美国社会中仍是"外来者"。

0 阅读:53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