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权力的博弈中,有时候比的并不一定是,谁的职位高,比的是谁的党羽多。
自从陈寅恪先生提出关陇集团的,门阀概念以后,就给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严格意义上,魏晋时代以后崛起的豪族才能被称为门阀,这是一股可以让皇帝感到恐惧的势力。
比如,你知道晋代的皇帝到底有多憋屈吗?
历史课本上,大家或许对王与马共天下没有感觉。
其实,王家的兄弟俩,王导和王敦真是把司马家拿捏的死死的。
相比于,王导负责内政,手握重兵的王敦就显得很残暴了。比如,有一天,他心情不美丽,觉得皇帝背着自己搞小动作,就直接带兵攻破建康。
他走进皇宫时,司马睿见状吓得直哆嗦,窝囊的说了一句,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意思是说,大佬,你想让我退位,完全不必费事。只要提前说一句,我马上回琅琊给你让道。
显然,王敦也这么想,就彻底架空了司马睿。 只不过,历史跟他开了个玩笑。
刚得瑟不久,王敦就病死了。这条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晋代皇帝的权力被门阀严重限制了,而王家兄弟的专权,也让司马家族的皇帝成为了吉祥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神奇的现象呢?因为权力本来就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掌握实权的实际权威,另一种是虚有其表的名义权威。
在职场斗争中,谁掌握更多的资源,谁就更容易掌握主动权
因为资源本身是有限的。比如,王敦之所以要打司马睿,主要原因是,司马睿不愿意长期被王家骑在头上,所以暗中指使心腹在拉拢人心,在搞小动作。
司马睿的这种行为是门阀忍受不了的,因为动了王家的根基。所以,在关键位置有自己人的皇帝,才有权力,
如果没有,也不过是个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