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财新周刊 |特别报道:滥用保肝药】23岁的李芸(化名)因为皮肌炎在风湿免疫科就诊多年,2024年底,她复查发现肝功检测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指标超出正常值的2—3倍,提示肝脏受损,她心里“咯噔一下”。医生怀疑是药物导致的肝衰竭,先是给她开了一种保肝药双环醇,又将她转诊去消化科,开了另一种保肝药水飞蓟素。
另一位年轻人刘昕则自觉脱发、腰痛,在医馆抓中药“调理气血”一个月后,她的转氨酶指标超出正常值50倍,紧急停了中药。内科医生为她开了两种保肝药谷胱甘肽和水飞蓟素,刘昕吃了半个月,转氨酶回归正常。
这两个典型的保肝药应用场景,临床颇为常见。肝脏是人体解毒器官,酒精、脂肪、绝大多数药物,均需通过肝脏代谢。代谢超出负荷,或者病毒直接攻击肝脏时,肝脏细胞受损、破裂,细胞内的转氨酶由此释放至血浆中,可被抽血检出,提示健康风险。因此,转氨酶升高是肝脏疾病的“预警灯”,而开具保肝药“灭灯”,成为国内临床上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