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晚年隐居浙江青田,他靠智慧闻名天下,但这位“智者”,在乱世之中也多次吃过暗亏。 一次,一名旧日盟友在他面前鞠躬哈腰,没过多久就翻脸无情,趁夜起兵,想要取而代之,刘伯温临危不乱,预判了局势,一场暗杀被他轻松化解。 这场故事,浓缩了他一生对人性最深的警觉,信任需有度,防备不可无,但不能过了头,否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刘伯温常说,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这话不是随便讲的,他在辅佐朱元璋夺天下时,经常和各路英雄打交道。 一次,朱元璋手下有个叫胡惟庸的人,笑脸迎人,低眉顺眼,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 刘伯温私下却劝朱元璋:“此人城府极深,不可大用。”朱元璋开始不信,结果胡惟庸当上宰相没几年,就暗中结党营私,想要取代朱家天下。 最后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胡惟庸,连带几万人受牵连,刘伯温早早看透,才保了自己一命。 他懂得,疑心过重坏事,但一点不疑,就是给别人开门放贼。 另一句话,小人之未得志也,尾尾焉;一朝而得志也,岸岸焉,刘伯温年轻时曾经在元朝做过官。 元末时局混乱,很多官员前后嘴脸变换极快,他在一次地方巡视中,结识了一个小官吏,此人当时对刘伯温点头哈腰,连走路都矮半截。 后来元朝内乱,这个小吏投靠了叛军,爬到了高位,有一次,刘伯温因事路过,被人拦住,这个昔日的小吏指着他破口大骂,说他是“旧朝余孽”。 刘伯温没吭声,暗暗记下了这一课:人在落魄时,伪装得柔顺;一旦得势,忘恩负义才是常态,这让他在之后辅佐朱元璋时,看人从不只看低头哈腰那一面。 刘伯温讲过,攒矢而折之,不若分而折之易易也,这句话他是在总结战国合纵失败后说的。 当年战国六国本有机会联手抗秦,可惜齐国怕自家吃亏,楚国嫌利益分不到位,赵国又被离间,各自心怀鬼胎,结果,被秦国一个一个击破。 到了元末,天下又是一盘散沙,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各霸一方,谁也不肯真心合作。 刘伯温看得透,他劝朱元璋:“与其指望别人,不如自己强大。”所以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照做了,最终统一天下。 类似的事情,刘伯温亲眼见过,他曾经出使张士诚,谈判时发现张士诚表面恭敬,实际上对朱元璋毫无敬意。 刘伯温回来后向朱元璋说:“此人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张士诚城池高大,兵马众多,看起来风光,实际上内部贪腐成风,士气涣散。 果不其然,几年后朱元璋轻松破了苏州,张士诚自杀身亡,外表光鲜的人或事,常常掩盖着内里的败坏。 这也是刘伯温后来做人低调,从不铺张张扬的原因,他宁可穿着朴素,住在破旧的屋子里,也不肯显摆自己。 刘伯温也看重独立,他说过一句话,妇以夫为天,不矜其不幸而遂弃之,岂天理哉?表面上讲的是夫妻关系,实际上是在说,人生不能完全依靠他人。 他见过太多女人,嫁给有钱有势的人,风光一时,一旦丈夫败落,连温饱都成问题。 也见过男人沉迷女色,事业荒废,最后落得个孤苦伶仃。 他年轻时,曾经在青田县里遇到一位寡妇,这女人丈夫原本做小官,后来得罪了上司,被判流放。 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苦苦撑着一家人活下去,刘伯温感叹:“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还是自己打的粮食最香。” 所以他教育自己的子孙,不许仗势欺人,不许妄想别人施舍,靠自己本事立足。 不仅如此,刘伯温还在《郁离子》里详细记载了人性之险。 他说,人性的底色,是趋利避害,弱者仰望强者,强者践踏弱者,世道就是这么循环。 他亲眼看到,乱世中兄弟反目,夫妻互害,父子成仇。 比如元末有一对盗墓父子,合伙盗取一座王墓。起初父子齐心,但分赃时起了争执,互相猜忌。 最后父亲趁儿子不备,毒死了自己的亲骨肉,只为独吞宝藏,刘伯温记录下这件事,作为后人警示。 还有一件事让他彻底明白,合作易破、内部分裂是致命伤。 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表面看朱军处下风,可陈友谅的内部,谋士间互相拆台,将领互相掣肘, 刘伯温趁机策反了几个重要将领,制造混乱,最终朱元璋以弱胜强,一战定江南。 这件事之后,他总结,团结一心比什么都重要,但一旦有缝隙,就要趁早弥合,否则迟早被敌人利用。 在辅佐朱元璋的过程中,刘伯温深知,功高震主是大忌,他明白朱元璋的猜忌,所以在平定天下后,主动辞官归隐。 他没有像胡惟庸那样贪恋权位,更没有像李善长那样想操纵政局,他选择了急流勇退,保全了家族,也保住了名声。 刘伯温一生,看透了太多人性的灰暗,他不是悲观,而是清醒。 他教子孙做人要真诚,但不可以毫无防备;要合作,但不能完全交心;要低调,但不能失了骨气。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深渊里是黑暗,但咬牙坚持,总能看到微光。
朱元璋给哪些人发了免死铁券?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