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晚期.剔红童子祝寿纹盘一件尺寸:重971.5克,径37.5厘米,高2.8

大万收藏张水淼 2025-04-27 10:39:59

清中晚期 . 剔红童子祝寿纹盘一件

尺寸:重971.5克,径37.5厘米,高2.8厘米。

品相:完美全品。

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中国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 曹昭 《格古要论•剔红》:"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

据说如今一栋别墅的价格。只能换当时剔红的一个小盒子。剔红。中国古代皇家的奢侈品。

大漆取自天然漆树,几十年以上的漆树才可取,即使现今,每年的产量也是少的惊人。古代更少。髹红漆须以真丝的麻团沾染后,以旋转揉捏的方式擦拭,每一分力道都需准确的拿捏,才能均匀的上漆,每次必须等次漆干后方可进行第二次,往往髹一两百层需要大半年的时间。雕刻所有的雕刻都讲究“下刀无悔”,纯粹的神思注入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丁点的失误,或许会使连日来的辛苦毁于一旦。产出的稀少大漆。倾注绵长的时光。耗费百千心血,使剔红成为古往今来中国最奢侈的一抹红。

其法常以木灰、金属等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

由于漆的干燥速度比较慢,就形成了一个特性:在它半干不干之时,会形成一层软膜。古人发现,在膜上可以再度刷漆。

工艺特征就是:不等第一道漆彻底干透,就刷上第二道漆;等第二道漆半干时,再刷第三道漆。循环往复,目的是使漆膜增厚。等到漆膜增厚到一定程度后,古人就开始在上面搞事情了。用刀在半干状态的漆上面,剔出纹样,由此便出现了——剔红。制作动刀的漆器,剔完图案以后,一定要等漆彻底干透;然后,再进行人工打磨,最终变为成品。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成本也很高。因此,古代剔红器物多为贵族、皇家专用,今天拍卖场上的剔红也比较昂贵。从工艺上分析,纹饰逐渐加深,对于制作难度也在逐渐加大。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磨。第一拨工匠,把纹样全部剔好之后,搁在那儿晾干,等彻底干透以后,第二拨人开始进行打磨。打磨非常费工、费时,在古代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活儿。

本品为清中晚期剔红人物纹盘。漆色暗红,盘呈圆形,圈足,通体髹朱漆,盘心剔童子祝壽图景。锦文上苍松翠柏,山石花草。遒劲的苍松下有一壽星笑迎而立,四童子抬一个大壽桃,一个童子牵引着寿桃的彩带送给壽星,一幅五子祝壽图喜气洋洋的画面,盘内壁红漆地上雕朱漆长寿的松树、壽石、灵芝、吉祥花草等花卉纹,自然错落,布局疏密有致。盘外口沿则饰如意纹。此盘漆色沉稳,刀法圆润,藏锋清晰,取意生动,细致处可见叶脉刻痕锐利劲挺,花心缀锦细密。盒底髹黑漆,有寄托款“大明宣德年制款”针划款。整器工艺考究,纹饰剔刻精美绝伦,刀口藏锋,刀法圆润,时代特征明显,历经几百余年而状态良好,收藏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构图完美,刀法精湛,雕刻细腻,纹饰层次丰富、人物喜庆传神,此盘可与一幅名家的工笔画媲美。本盘对锦地的处理手法独特,整体风格继承元代的特点。地锦以方格内刻多瓣形小花,有如繁花似锦,仍然继承元代杨茂、张成等人的工艺特点。

此类童子拜寿人物图的题材在明初雕漆制作中少量出现,装饰在多种器型上,只是构图局部略有变化,繁简无异。

其造型优美大方,图案饱满朴实,漆质细密坚实,色泽蕴亮悦目,剔工浑厚圆润。目前,清代人物纹的童子拜寿题材雕漆作品保存至今甚少,多为博物馆所藏,能流通者寥寥可数,其珍稀性不喻自明。

本品包浆浑厚润泽,整器老旧熟润,盘内有自然的老龟裂纹顺画面刻线走,隐藏于画幅雕刻线条内。背后黑漆老化龟裂蛇腹断纹也是能看出一样老,漆盘雕刻的侧面有层层的漆层波浪纹,漆面用刀刮一层红漆会还有一层红漆,被刮的层次感非常明显,是层层剥落的感觉,刮漆是层层无尽似的,整器闻气味有古代大漆的芳香,雕刻是随便的任何景致都是处处笔笔交代到位,来龙去脉清晰毫无凌乱草率。绝非假货的随便雕几下表演式雕刻。

注意:我这几句对真品的描述是鉴定真假的关键,假货全无,气味是化学味、没大漆特有的芬芳好闻气味,刀法它也是象征性的猛看有表演遮盖性质的刀工,古代剔红甚至是现代剔红都是假货极多,现代或民国的剔红真品极其稀少,何况明清真品剔红呢。国际著名大拍卖行拍卖的有时候都有假剔红,你想想多稀少。

本品是真正的一道道刷漆刷出来的真正的清中晚期剔红真品,从老化痕迹、漆色、工艺、款识、纹饰、器型、包浆、刀法、漆的厚度等方面看,它是一件清中晚期剔红漆器盘,品相完好、器型硕大,非常稀少,弥足珍贵,收藏价值很大。

0 阅读:0
大万收藏张水淼

大万收藏张水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