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孙中山给发妻去信:“我爱上了与我志同道合的人,可她不能做妾,只好与你离婚。”发妻看到后面不改色地写下一个字,却让世人赞其深明大义。 那么孙中山的发妻到底是谁?她给孙中山的答复又是什么呢? 这名女子名叫卢慕贞,同治六年出生月于广东。其父卢显耀是当地有名的商人,也是封建传统礼教的拥护者,他认为女子日后必定要结婚生子,懂得操持家务才能称得上是贤妻,因此,他只让女儿上了几年私塾,便辍学回家学着料理家务了。 卢慕贞身材矮小,容貌也算不上是美丽,许多人都认为她配不上孙中山,因此很少被提及。 他们二人在婚前素未谋面,却被硬生生地“绑”在了一起。 1885年,她在家人的安排下与孙中山成婚。其实一开始,孙中山并不接受包办婚姻,但那时他还只是个16岁的少年,父命难违,他只得乖乖回到老家与卢慕贞成婚。 虽然结婚并非孙中山所愿,但二人的婚后生活也还算得上融洽。卢慕贞也一直恪守人妇本分,她孝顺公婆,将家里的一切打理得妥妥帖帖。 婚后不久,孙中山就离开了家乡前往香港求学,卢慕贞便开始独自照顾家人。 那时,清政府腐败,中国形式严峻。毕业后,孙中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自此以后,夫妻二人相见的时间甚少。 丈夫在外奔波,身为妻子的卢慕贞就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常年累月的劳累让本就瘦弱的她更加憔悴,但她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担心在外奔波的丈夫。 她就上过几年私塾,不知道丈夫到底在忙些什么,但她明白,自己的丈夫是干大事的人。她知道自己在事业上帮不了丈夫,只能尽力帮他照顾好家人,减轻丈夫的负担。 1895年,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成了朝廷通缉的要犯,为了不受牵连,卢慕贞独自带着公婆儿女前往檀香山避难。 在此期间,卢慕贞最重视的就是儿女的教育问题。由于当时国内形势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不得已之下,卢慕贞只能自己拿起书本教导孩子们。虽然卢慕贞文化水平不高,但却为孩子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清帝被逼退位,孙中山取得了革命生涯的一次大成功,国内形式一片大好。 卢慕贞听闻这一喜讯,立刻带着儿女来到南京与丈夫相会。到达南京后,她被尊为第一夫人,她被装扮的端庄典雅,这让昔日整天围着孩子转的她感觉无所适从。 一段时间后,孙中山从总统席位上卸任,他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老家,与家人一同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 二次革命爆发后,卢慕贞带着儿女前往澳门定居,孙中山又开始为革命事业奔波。 1915年,孙中山派人与长子孙科一同前往澳门看望卢慕贞,并带上了一封孙中山写的亲笔信。 到达澳门后,孙科犹豫片刻后将父亲的亲笔信交给了母亲。书信的内容正如开头所写的那样,孙中山遇见了志同道合的人,此人不愿做妾,只好委屈卢慕贞,与之离婚。 卢慕贞面不改色的看完了书信,她平静得放佛信中只是平常问候一般,就连儿子孙科也没有想到。 其实,她知道自己并不是孙中山的良配,二人婚后虽然没有什么大矛盾,但她知道,自己与丈夫之间始终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如今,孙中山遇见了可以相伴一生的人,她当然愿意放手,成全他们。 她开口问到孙中山的新婚妻子是怎样一个人,邓卓如将宋庆龄的情况一一告知了卢慕贞,闻 言点头表示对宋庆龄很是满意,便让儿子拿笔过来,之后郑重地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可”字。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字,表达了她对孙中山的所有情感。 半年后,卢慕贞与孙中山办理了离婚手续,正式结束了长达三十年的婚姻。 世人皆知宋庆龄,却极少有人知道卢慕贞。她对孙中山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个字简单概括的。她能在丈夫为中国革命事业奔波时,替他保全一家老小;能在丈夫遇到心上人时,尊重丈夫的想法,体面退场,她虽是一代家庭主妇,但孙中山的成功离不开她的支持。
1938年6月,国民党上将钱大钧,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一众人特务的面,拔枪击毙了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