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坏了!”云南大理,女子剖腹产9个月后,伤口有些难受就一直揉搓,突然从伤口处露出一根手术线,抽出来大概有10cm长。可明明之前去拆线医生说线是可溶的,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身体没有溶,线抽出来后留了个小孔…… 2025年4月21日的大理春夜里,28岁的张女士在给孩子哺乳时,突然发现剖腹产疤痕处露出一丝银白色反光。 她屏住呼吸轻拉,一根带着血痂的手术线缓缓滑出,长度足有10厘米,末端还粘着少许皮下组织。 婴儿的啼哭声中,她盯着这根本该“溶解”的美容线,想起九个月前手术室里医生的承诺: “用的是进口可吸收线,不用拆线,身体会慢慢吸收。” 2024年,张女士在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产科诊室里反复摩挲着产检报告。 担心顺产疼痛的她,最终选择剖宫产,并特别咨询缝线类型。 主治医生指着宣传册上的“医用胶原蛋白可吸收线”解释: “这种线由动物肌腱提取,降解后成为氨基酸被人体吸收,疤痕小恢复快。” 手术顺利得超乎想象,术后第三天她就抱着婴儿出院。 前三个月伤口愈合良好,直到2024年1月,疤痕开始出现异常瘙痒。 起初她以为是天气干燥,直到4月的那个夜晚,线头的出现打破了平静。 “就像身体里埋了颗定时炸弹,不知道还有没有残留。” 她在短视频里展示伤口处的小孔,渗出的组织液在镜头下清晰可见。 大理市妇幼保健院的妇科主任李医生解释,可吸收线的吸收周期通常60-90天,但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胶原酶分泌不足的人群,可能出现排线反应。”他展示的病例显示,近三年收治的12例类似案例中,患者均在术后3-18个月出现缝线排出,最长滞留时间达14个月。 张女士的主治医生在采访中承认,术前沟通存在疏漏: “我们强调了美容线的优势,却没充分说明5%-8%的个体可能出现排异。” 这种信息不对称在基层医院普遍存在。 某医疗论坛调查显示,73%的剖宫产产妇误以为“可吸收线=无需处理”,仅有22%的医生会详细讲解排异风险。 2023年昆明某产妇术后半年,从伤口取出23厘米长的未吸收缝线;2022年成都案例中,滞留的可吸收线引发腹腔粘连,最终通过二次手术取出。 这些事件暴露出可吸收线使用中的两大问题,生产厂家的质量差异,以及医生对个体排异反应的预判不足。 医学文献显示,国产可吸收线的排异率为3.2%,进口产品降至1.5%,但价格相差3倍。 部分医院为控制成本,更倾向使用性价比高的国产线,而术前谈话往往回避排异风险。 这种“沉默的选择”,让许多产妇在术后陷入不必要的焦虑。 张女士的短视频评论区满是相似经历的分享。 有人晒出取出的缝线照片,有人讲述二次清创的痛苦。 大理市卫健委随即开展专项检查,要求医疗机构在术前签署《可吸收线使用知情同意书》,明确标注排异风险。 当“可吸收”“美容线”等专业术语成为安全承诺,个体差异的冰冷数据背后,是无数产妇对身体变化的恐慌。 正如李医生在行业会议上的提醒:“医学的温度,藏在术前那几句‘可能存在的风险’里。” 张女士的遭遇最终以伤口愈合告终,但留给医疗行业的思考远未停止,当技术进步遇上个体差异,充分的知情与沟通,永远是化解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百度百科,《4·21大理女子剖腹产手术线事件》
2024年,浙江一女子反复发烧一年多,为了治病花了80多万不见效,结果来到义乌求
【205评论】【5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