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作为山西最大的上市电力企业,背靠能源巨头晋能控股集团的晋控电力(原漳泽电力),本应是行业标杆。然而,其近年财报却频频亮起“红灯”——扣非净利润连续四年亏损、负债率超80%、高管频繁更迭……这家老牌电企为何深陷“盈利难”困局?背后折射出传统火电企业的哪些生存挑战?
主业连年失血:煤价成“双刃剑”
晋控电力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166.7亿元,同比下滑15%;归母净利润虽扭亏至0.32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0.81亿元。这已是其扣非净利润连续第四年为负,累计亏损超37亿元。
作为火电为主的企业,晋控电力对煤价高度敏感。2024年净利润短暂“转正”,主要得益于煤价下降带来的成本缩减。但这一“回暖”十分脆弱:若煤价反弹,业绩可能迅速“变脸”。对比同属晋能控股的通宝能源(累计盈利超30亿元),晋控电力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煤电联营的“护城河”并未兑现。早年晋控电力被寄望通过整合煤电资源抵御煤价波动,但现实却是毛利率长期低迷。即便营收规模扩大,也难以覆盖成本压力,最终陷入“越产越亏”的怪圈。
高负债压顶:财务费用吞噬利润
晋控电力的另一大隐患是债务重压。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负债47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1.63%。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负债合计超350亿元,而账面现金不足37亿元。
巨额负债带来高昂的财务成本——仅2024年利息支出就超15亿元,直接侵蚀利润。更棘手的是,高负债率限制了转型空间。例如,晋控电力计划推进的“同华二期”等项目,可能因融资受限而进展缓慢。尽管目前仍能“借新还旧”维持运转,但若负债规模持续膨胀,资金链风险将急剧攀升。
治理乱象:违规频发与高管动荡
除经营压力外,晋控电力的内部管理问题同样突出。2024年,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关联交易不透明、担保程序滞后等问题,接连收到山西证监局和深交所的监管罚单。
高管层的不稳定加剧了管理风险:2022年至今,董事长职位已三度易主。原董事长刘文彦辞职后被查,继任者刘会成上任仅一年便离职,现任董事长师李军身兼多职。频繁的人事变动,不仅影响战略连贯性,也暴露出公司治理的深层漏洞。
转型困局:“双碳”倒逼下的生死考验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张,传统火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晋控电力虽被定位为晋能控股的电力资产整合平台,但转型步伐明显滞后。
当前,公司火电装机占比超80%,新能源布局有限。若无法加速向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转型,未来市场份额恐被进一步挤压。然而,高负债和盈利难题犹如“紧箍咒”,让晋控电力在转型路上举步维艰。
未来出路:破局关键在何方?
降本增效:通过长协煤锁定成本、优化机组效率,减少煤价波动冲击;
债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发行绿色债券,缓解资金压力;
加速转型:借力集团资源,加码新能源投资,打造“火电+绿电”双轮驱动;
强化治理:完善内控体系,稳定管理团队,重塑市场信心。
结语晋控电力的困境,是传统火电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短期来看,煤价波动仍将主导其业绩起伏;但长期而言,唯有打破对煤电的路径依赖、化解债务风险、拥抱绿色转型,才能真正走出“失血”泥潭。对于这家山西电企巨头,留给它的时间或许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