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施鸯玲:以爱为灯照亮银发岁月】4月25日上午,在余姚泗门镇居家养

依柔看趣事 2025-04-26 17:39:06

【百姓故事|施鸯玲: 以爱为灯照亮银发岁月 】

4月25日上午,在余姚泗门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办公室里,56岁的施鸯玲正与两位来自夹塘村的妇女交谈。“我现在有很多时间,你看我适合做志愿服务吗?”“我啥活都能干,给老年人梳洗我都行。”面对她们热切的目光,施鸯玲眉眼含笑,一边递上登记表,一边说:“欢迎加入!现在国家政策托底,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保障,咱们志愿者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时针拨回15年前。彼时的施鸯玲还是某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她不得不回家休养。整日困于家中,她望着窗外树影婆娑,心底泛起涟漪:“总不能一直躺着,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恰逢东大街社区招募志愿者,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想活动活动筋骨。”施鸯玲说起自己最初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原因。但当她看到独居老人捧着志愿者送来的热粥露出开心的笑容,收到生活物资的残障居民哽咽着向志愿者道谢的场景,某种更深沉的情愫在她的心底扎根。

2020年秋,施鸯玲成为泗门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统筹全镇3000余名老人的服务需求,组建专业志愿者团队,策划月度公益市集,是她的主要工作。在施鸯玲的推动下,100余名爱心人士组成志愿者队伍,每月初在服务中心门口为老人们提供磨剪刀、采耳、修鞋等便民服务。

最令施鸯玲难忘的,是多年前的一场公益市集。当时,有位老奶奶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血压测量点,家人说她耳聋多年。当她量完血压正要离开时,现场有位志愿者多问了一句:“奶奶要不要试试采耳?”这一采,志愿者竟从老人耳中清出核桃大小的陈年耳垢。“听见了!听见了!”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激动地喊道。这个瞬间被施鸯玲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很多老人需要的不仅是服务,更是被看见、被在乎。”施鸯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总会时不时地上门看望老人,和他们聊聊家常,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对服务中心提供的饭菜是否满意、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等等。

“她呀,比亲闺女还贴心!”提起施鸯玲,泗北村97岁的杜调花老人忍不住夸赞道,“她知道我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下雨天还会提醒我注意关节保暖,真的很关心我。”

脱下志愿者的红马甲,施鸯玲还有另一个身份——门球国家级裁判员。14年前偶然接触门球运动后,她考取了专业资格证书,并致力于推广这项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运动。在她的带动下,数十位老人加入了各村(社区)的门球队,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023年,施鸯玲荣获“市五星志愿者”称号。面对荣誉,她的话语朴素却有力:“志愿服务不能止步于‘做好事’,更要‘把事做好’。”如今,她正推动志愿者团队向专业化发展:不仅组织志愿者考取急救员证书,还在为采耳服务制定标准化流程。

暮色降临,施鸯玲锁上服务中心的大门,踏上回家的路。远处的广场上,一群老年人正在打门球,欢声笑语回荡在晚风中。那些曾感到孤独的灵魂,如今在运动中舒展成挺拔的松柏;而曾困于病榻的施鸯玲,也在照亮他人的路上,将自己活成了一束不灭的光。

0 阅读:0
依柔看趣事

依柔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