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林徽因90岁的母亲去世,晚景凄凉,没儿没女,只有一个女婿的续弦林洙。

寻墨阁本人 2025-04-26 16:04:50

1972年,林徽因90岁的母亲去世,晚景凄凉,没儿没女,只有一个女婿的续弦林洙。临死前她跟林洙说:“我这一生中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给自己51岁的女儿送终,二是过了几年后给女婿送终。而给我送终的却是女婿的续弦。” 1914年,何雪媛的女儿林徽因十四岁,第一次在北京见到了十七岁的梁思成。那时的林徽因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而梁思成则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翩翩少年。 何雪媛常在闺房中与女儿谈起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这位清末民初的开国元勋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两家往来密切。 1918年,梁思成听从父亲的建议,远赴欧洲求学。林徽因则继续在北京完成学业,期间不乏追求者,其中最为出名的是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可谓轰轰烈烈,但最终林徽因选择了远赴欧洲留学。在那里,她重遇了已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的梁思成。 1924年,林徽因在梁思成的追求下接受了他的求婚。两人在异国他乡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何雪媛虽未能亲临现场,但通过信件了解到女儿婚礼的喜悦。 婚后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志同道合,他们一同在欧洲各国考察建筑,记录西方建筑特色。何雪媛从女儿寄回的信件中,读到了这对年轻夫妇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 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到中国,开始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他们走遍大江南北,用相机记录下无数珍贵的建筑资料。 在战争年代,这对夫妻依然坚持着他们的建筑研究。他们在清华大学任教,培养建筑人才,同时继续进行实地考察,记录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1930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发表了多篇重要的建筑学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何雪媛看到女儿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无比欣慰。 战争时期,林徽因和梁思成随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艰苦的环境没有阻挡他们对建筑研究的热情,但频繁的迁徙和恶劣的条件,开始影响林徽因的健康。 1946年,他们回到北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这对夫妻在课堂上教授建筑知识,课后继续进行建筑考察和研究工作。 然而,长期的劳累和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让林徽因的身体每况愈下。作为母亲的何雪媛,看着女儿的病情日益加重,心中充满担忧。 1950年代初,林徽因的肺结核病情开始急剧恶化。长期的操劳和战争年代的奔波,让她原本就不太健康的身体每况愈下。 医生们曾建议林徽因多休息,减少工作量。但她仍然坚持和梁思成一起工作,继续为中国建筑事业贡献力量。 1955年,林徽因的病情突然加重。作为母亲的何雪媛日夜守在病床前,看着女儿日渐消瘦的面容。 那一年的4月1日,年仅51岁的林徽因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何雪媛失去了唯一的女儿,梁思成失去了一生挚爱。 失去林徽因后,何雪媵和梁思成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梁思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继续完成他和林徽因未完成的建筑研究事业。 在接下来的七年里,梁思成依然保持着对何雪媵的孝敬。他时常去看望岳母,关心她的生活起居。 1962年,在家人的劝说下,年过花甲的梁思成决定再婚。他的第二任妻子是比他小27岁的林洙。 林洙带着前夫所生的一双儿女,开始照顾梁思成的生活。对于这门婚事,何雪媵没有表示反对。 然而,梁思成对待新家庭的态度却显得很是疏离。他对林洙的子女十分冷淡,甚至不愿让他们使用家中的物品。 相比之下,梁思成对何雪媵的态度却始终如一。他不仅持续提供经济支持,还经常亲自去探望。 1965年,梁思成的身体状况开始急剧恶化。即便如此,他仍然牵挂着何雪媵的生活,特意安排人照顾她的起居。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因病去世。这是何雪媵经历的第二次重大打击,她失去了这个一直以来都很孝顺的女婿。 从此,年迈的何雪媵的生活重心,就只剩下了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林洙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仍然尽心尽力地照顾这位老人。 而如今照顾她的,却是女婿的续弦林洙。这种人生的际遇,让年迈的何雪媵感慨万千。 梁思成去世后,他生前特意安排的照料人员继续照顾着何雪媵的生活。这份安排一直持续到何雪媵90岁高龄,体现了梁思成对这位岳母的深切关怀。 在这段时间里,林洙也经常来看望何雪媵。尽管她与何雪媵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她依然保持着对这位长辈的尊重和关照。 相比之下,梁思成生前对待林洙子女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从未给予这些继子女应有的关爱,每月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费用。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何雪媵与林洙的关系逐渐亲近。这位比她小很多的晚辈,成为了她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照料者。 虽然林洙自己也经历了许多困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照顾何雪媵。 对于外界的议论,林洙始终保持着平和的态度。她只是默默地尽着自己的责任,照顾着这位年迈的长辈。 1972年,90岁高龄的何雪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林洙说出了那句令人动容的话。她说自己这一生中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给51岁的女儿送终,二是给女婿送终。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