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酝酿出香醇,风都读出了回甘
语芙聊文学
2025-04-26 15:26:07
🍄
这是李娟的一部散文集。是他的首部散文作品集。简介中说他的阿勒泰系列阳道系列冬牧场系列皆源自于至于《九篇雪》。
🍄
李娟的散文,像一个一个自然灵动感人的小品,基本上是以写实的笔法,来记录最真实的生活。呈现天山脚下阿勒泰牧民生活的点点滴滴,生趣与真味,艰辛与尊严。
🍄
新疆的地方真是太大了,都说是三里不同音,所以在这么大的一片区域里,人们口语交流之间的口音很难一致,能够熟练交流的口语也许就只限于能够一起迁移、经常生活在一起的那几个毡房聚落之间吧?从李娟的散文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听不懂彼此的口语,应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天山脚下,游牧式的生活。可能一个大的山脚下一个大的山谷里就生活了那么两三个家庭。他们还可能是从别的地方迁徙过来的,即使有统一的文字,他们口语的语音语调应该有很大的差异。《交流》,《小孩努尔楠》这两篇中都可以看出。
🍄
李娟散文的语言也都是极其口语化的。她不爱掉书袋子。然而在他的文章中却充满了一种大自然的灵性。也不用去她的文章中试图发掘什么深刻,深究什么哲理!然而他所表现出的生活人物却是一种诗性的表现。是一种不加雕饰的更原生态的生活。语言不通,交流不畅的时候,所问非所答,风马牛不相及的交谈,也不妨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语言的差异使人和人之间也不是一种反感,排斥。而是一种更加自然化的包容。这是一种难得的形态或者说生态。
🍄
李娟描写的那个时候的游牧生活应该是贫困的。交通物资交流什么的应该都比较匮乏。因为李娟写道“那个时候没有鞋穿”。应该是鞋都穿破了,也。等不到人来修补,更别说买个新鞋了。补鞋能补补出一种幸福,她妈妈说他发现了一个麻雀窝。然后妈妈就卖起了关子,不告诉她说麻雀我具体位置在哪儿,她自己也没法去看。这个麻雀窝成了她一直想找到的地方。一个在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好奇想象的麻雀窝,成了心中永远难以磨灭的执念。
🍄
李娟是生长于新疆牧民家庭,却以迁入者的视角观察游牧文化生活。这种双重身份让她既能深入细节,又能跳出文化局限,呈现游牧生活的普遍性意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