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越打越幸福:俄乌战争爆发后俄民众生活满意度和经济乐观情绪不断上升
据芬兰银行新兴经济研究所最新研究,尽管俄乌战争导致巨额军费开支、数万士兵伤亡及国际制裁加剧,俄罗斯民众对生活稳定性与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反而达到近十年最高水平。研究基于俄罗斯长期监测调查(RLMS)数据,对2013至2023年间俄国家庭和个体的追踪显示,自2022年全面攻入乌克兰以来,俄罗斯民众在经济与生活满意度调查中整体上升。
负责研究的美国中佛蒙特州明德学院教授威尔·派尔(Will Pyle)指出,特别是在种族上属于俄族群体中,幸福感上升尤为明显。尽管实际收入和消费(如汽车、家电购买)并未显著增长,但调查显示,俄国家庭储蓄水平提高,经济韧性增强。越来越多家庭表示,即使失去收入来源,也能维持当前生活水平数月。
派尔分析认为,这种主观幸福感提升与俄罗斯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情绪密切相关。研究援引列瓦达中心数据指出,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以来,俄民众对“国家正走在正确道路上”的认同感持续上升。战争期间,俄罗斯人的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强化,在心理层面上带来积极影响。
地域层面,幸福感提升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及军事工业重镇,如奔萨、彼尔姆、图拉、车里雅宾斯克和新西伯利亚等地。相较之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则未见明显变化。而与乌克兰接壤的罗斯托夫地区,在战争期间生活满意度和经济满意度均出现明显下滑,显示战争对边境地区经济社会活动造成冲击。
关于数据可靠性,研究采用的俄罗斯长期监测调查(RLMS)自苏联末期起即在国际学界广受认可,调查问题聚焦家庭消费、储蓄及生活预期,避开政治敏感话题,因此受战时环境影响较小。同时,研究针对样本流失问题进行了控制,仅选取战争前后持续留在俄罗斯的同一批受访者进行对比分析,排除了因移民流失带来的系统性偏差。
当前俄罗斯在军事支出、对外贸易重组、金融体系稳健管理等方面表现超出部分外界预期,经济未出现预想中的深度衰退,加之官方宣传中塑造的“国家正在胜利”的叙事,进一步支撑了民众的主观幸福感。
不过派尔也强调,这种因战争而带来的区域经济回暖现象属于短期效应。虽然部分中小城市因军事工业扩张获得了就业与财政支持,但战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俄罗斯长期存在的经济不平等问题。他指出,真正解决不平等需要增加公共教育投入、兴建住房、促进人口流动性并根除腐败,而非依赖战争动员。
此外,在俄社会中存在所谓的“盲目与激进型爱国主义”倾向,这种情绪不仅助推了对外战争的国内支持率,也对普通民众的幸福感指标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倾向早在苏联解体初期经济与国家地位双重剧烈动荡后就已广泛存在,且在普京执政后进一步固化,使俄罗斯社会整体在面对战争与国际孤立时,展现出较高的心理韧性和国家认同感。
海外新鲜事海外编译精选俄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