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充电: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最近东大和谱子的关水站,可以说是谱子一天8个变化,好戏连连。 其实谱子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单纯,也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明。 在我们五千年文化中,当前发生的一切都有迹可循,也都是我们古人玩剩下的套路。 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下古代发生的故事:秦赵之间的战与和!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略决战。在战争的中后期,双方曾有过短暂的谈判议和尝试,但这一过程充满了政治博弈与战略欺骗。以下为秦赵谈判议和的详细过程: 一、谈判背景:战争僵局与赵国困境 1. 前期对峙(前262-前260年) 赵国最初由老将廉颇率军,依托长平关隘坚守,与秦军对峙三年。秦军久攻不下,粮草消耗巨大,赵国亦因农耕中断面临饥荒压力。 2. 秦国的反间计 秦国丞相范雎派人至赵国散布谣言,称廉颇怯战、秦军畏惧赵括(赵奢之子)。赵孝成王中计,撤换廉颇,改任赵括为主将。秦国则秘密启用白起为统帅,意图歼灭赵军。 3. 赵军陷入绝境 赵括贸然出击,被白起诱入包围圈。秦军切断赵军粮道,将其分割围困于长平谷地。赵军断粮四十六日,濒临崩溃,赵王被迫寻求和谈。 二、赵国求和的外交行动 1. 赵国内部决策 - 赵孝成王召集群臣商议,多数人主张割地求和以保全军队。 - 重臣虞卿反对直接与秦议和,建议联合楚、魏等国施压秦国,但赵王未采纳。 2. 派遣使者郑朱入秦 - 赵国派贵族郑朱作为使节,携带重礼赴秦国都城咸阳议和。 - 郑朱提出割让六城以换取停战,并请求秦国允许赵军撤退。 三、秦国的战略欺骗 1. 范雎的“假和谈”策略 - 秦国表面上高规格接待郑朱,散布秦赵和谈即将成功的消息,以此麻痹赵国及其他诸侯。 - 秦昭襄王故意拖延谈判进程,既不明确拒绝条件,也不作出实质承诺。 2. 孤立赵国的外交手段 - 秦国利用和谈假象,阻止楚、魏等国救援赵国。诸侯误以为秦赵即将和解,放弃干预。 - 赵国向齐国求粮遭拒,进一步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谈判破裂与赵军覆灭 1. 秦国的真实意图 - 白起在谈判期间继续收紧包围,赵军因饥饿自相残杀,战斗力彻底瓦解。 - 秦国始终未接受赵国割地条件,待赵军崩溃后要求其无条件投降。 2. 赵括战死与赵军投降 - 赵括率残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剩余四十余万赵军投降。 - 白起以“赵卒反复”为由,坑杀绝大部分降卒(仅留240名幼卒归赵报信),赵国元气大伤。 五、谈判失败的核心原因 1. 赵国的战略失误 - 未采纳虞卿的外交联合策略,错失争取外援的机会。 - 对秦国的欺骗性谈判缺乏警惕,未能识破拖延战术。 2. 秦国的政治算计 - 范雎利用和谈分化六国,确保秦国在军事与外交上的双重优势。 - 通过“假和平”瓦解赵国抵抗意志,为全歼赵军创造最佳条件。 六、后续影响 1. 赵国丧失与秦国争霸的实力,六国抗秦联盟彻底瓦解。 2. 秦国奠定统一基础,范雎“远交近攻”战略得到验证。 3. 长平之战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歼灭战”的经典案例,谈判过程中的权谋博弈亦成为后世外交策略的重要借鉴。 总结:长平之战的谈判本质是秦国精心设计的战略欺骗,旨在配合军事行动彻底摧毁赵国。赵国因外交短视与情报失误,未能识破秦国的拖延战术,最终导致国运急转直下。此战深刻体现了战国时期“伐交”与“伐兵”的紧密结合。 更多精彩文章见图2。
周末充电: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最近东大和谱子的关水站,可以说是谱子一天8个变化
自由彼岸花的财有道
2025-04-26 13:34:16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