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听取卫生部部长汇报工作,然而听着听着,突然怒斥到:停停停!你这是在汇报些什么东西? 1965年,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旧社会,医疗资源被上层社会占有着。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状况虽然有所缓解,但还是没有从根上解决。 农村小病挺挺,挺成大病,没钱医治最终只能等死。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是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医疗状况的真实写照。 1965年,毛泽东把这件事提上了日程。他叫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想听听他的想法。 钱信忠汇报了我国的医疗状况的总体分布:彼时,我国的医疗资源大城市占有70%。中小城市占有20%。占全国人口一半儿的农村,仅仅占有医疗资源的10%,而且还分配不均…… 还没等钱信忠说完,毛泽东就打断了他的话,并且大发脾气:“老百姓养着你们,你们工作是怎么做的,你们是为谁服务的?农村现在有多少人,为什么医务人员和医疗经费占比这么低!” 看到毛泽东发脾气,钱信忠不敢再吱声了。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烟,稍微缓和了一下气氛,接着说:“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到农村,解决一下农村医疗条件的问题!” 其实,为了改变农村的医疗状况,卫生部不是没想办法,只是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地域也非常广泛,很多措施都无法实行。 比如,卫生部抽调医疗骨干组成医疗小分队,去农村开展诊疗,听起来这是个好主意,但实施以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出现了。 小分队下乡一次携带的药品是有限的,遇到需要手术的病人农村也没有医疗条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小分队下驻乡的时间毕竟有限,解决不了长期的问题。 再比如,卫生部想为乡下培养中医,中医是全科医生,不需要庞大的队伍,而且中草药在当时很便宜,老百姓接受中药而且消费得起。可问题是我国的中医知识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短时间内想培养出一名合格的中医谈何容易。 一知半解的中医还容易出现医疗事故,反倒弄巧成拙,这个计划也泡汤了。 后来卫生部干脆想在农村建立卫生机构,可是医护人员又成了大问题,那个时候即使是城里的医院,医护人员也非常紧缺。 就这样,钱信忠一个方法一个方的去想,又一个方法一个方法地排除了。 毛泽东接着告诉钱信忠:“在中国农村就是要培养一批留得住,养的起,又具有一定辐射范围乡村医生。” 谈话结束后,钱信忠开始着手农村的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并把乡村医生的想法进行了改革方案,在这个方案中,钱信忠要求乡村卫生员一定要大学毕业,并把村卫生员诊疗的辐射半径,工资水平一并写了进去。 没过几天,毛泽东再次找到钱信忠,询问农村医疗改革的进行的怎样。 听到钱信忠的汇报,毛泽东首先肯定了钱信忠的想法,但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他说:“大学毕业农村能留得住吗?能踏踏实实地在农村瞧病吗,真是天方夜谭!”他告诫钱信忠改革不能主观臆断去进行,一定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去规划设计,这样才有生命力。 毛泽东接着说:“依我看,这个乡村医生有高中毕业就足够了,但一定要经过二至三年的培训学习,至于临床经验要他们自己去摸索好了,只要用心,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后来,卫生部认真贯彻了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各个地市开始抽调农村高中文化程度,又愿意从事医疗行业的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培训学习。 然后在分回到户口所在地任乡村医生。由于这些乡村医生需要外出往诊,经常走路鞋子容易磨坏,有时他们干脆打上“赤脚”,穿梭与各村之间,农民一些普通的疾病的确得到了很好的治疗。 事实再次证明,毛泽东的想法是正确的,他改变了建国初期,广大农村无医可看的实际问题。而中国“赤脚医生”的做法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1956年,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恩来,刘嫂子在哪?”在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