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说过,没有人能活一万岁,就是活一百岁的人也很少。彭德怀元帅一辈子不说假话,不办假事。彭德怀元帅是做人的标杆,永远怀念彭德怀元帅。 在湖南湘潭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1898年10月出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彭德怀元帅。那时的中国,列强入侵,战乱频发,无数贫苦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求存。 彭德怀出生的家庭世代务农,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母亲虽然家境贫寒,却十分重视教育,省吃俭用供他读私塾,希望孩子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不幸的是,命运和这个家庭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彭德怀年仅8岁时,母亲因劳累过度去世,不久父亲也因悲伤过度病倒。 年幼的彭德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上山砍柴换取口粮,供养父亲和弟弟。从此,他过早地告别了童年,在艰难困苦中磨练成长。 为了维持生计,10岁的彭德怀开始给富农放牛,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干活。这段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也让他对土地和劳动有了最深刻的认识。 1913年,湖南遭遇特大自然灾害,蝗灾和洪水导致庄稼绝收。面对饥饿的农民,当地富农地主却囤积居奇,拒绝施粮。 15岁的彭德怀带头爬上地主家的围墙,掀开粮仓房顶,揭露了地主囤积粮食的事实。这一举动虽然帮助了乡亲们渡过难关,却也让他不得不远离家乡,躲避官府的追捕。 离开家乡后,彭德怀辗转于各地,在煤窑、工地等地方做工谋生。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底层百姓的苦难,也坚定了他寻求改变的决心。 1916年,彭德怀加入湘军,开始了军旅生涯。六年后,他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这为他日后成为军事家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这个时候,彭德怀将自己的名字从"彭得华"改为"彭德怀"。这个改名寄托着他"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理想,表明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军校求学期间,彭德怀刻苦学习,勤练武艺。他不仅在军事技能上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开始接触进步思想,逐渐认识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国民革命军中服役期间,彭德怀与共产党员段德昌相识,通过他了解了共产主义理想。面对腐败的军阀统治,彭德怀看到了共产党代表的光明道路。 即便身居高位,彭德怀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将大部分军饷用于救济贫苦百姓,在军中树立了廉洁奉公的榜样。 1928年6月,彭德怀在平江带领国民革命军独立五师发动起义,揭开了革命生涯新的篇章。这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成为后来闻名遐迩的"铁军"。 这支铁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意志。他们不仅装备简陋,还要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但每次都能突出重围,创造奇迹。 在反"围剿"战斗中,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屡建战功。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这支铁军在敌人最严密的封锁中,依然保持着令人生畏的战斗力。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彭德怀带领部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他们有时化整为零,有时集中突击,总能在最危急的时刻找到突破口。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彭德怀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坚定支持毛泽东的军事主张,为党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遵义会议后,彭德怀担任红一方面军副军长,继续在长征路上英勇奋战。他率部多次担任后卫,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德怀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在华北战场指挥作战。他指挥了平型关战斗等多次重要战役,重创日军的嚣张气焰。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彭德怀始终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他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在战斗中培养和发展革命力量。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彭德怀临危受命,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他毫无畏惧,立即组织部队跨过鸭绿江。 志愿军的装备虽然简陋,但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战例。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一举歼敌3.5万人,创造了经典战例。 面对美军的威胁恫吓,彭德怀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他说美军不过是"纸老虎",号召全军将士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打败强敌。 在彭德怀的统帅下,志愿军先后粉碎美军的"绞杀战"、"夏季攻势"等重大军事行动。美军不得不在谈判桌上寻求战争的结束,最终签订停战协定。 1973年,彭德怀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1978年11月29日,彭德怀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1949年,宋庆龄在上海问道:“陈赓,你指挥的军队有多少人呢?”面对师母询问,陈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