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被砍头。元帝大发“慈悲”,允许他沦为官奴的妻子欧阳氏为其收尸。妻子踉跄奔往刑场,发现丈夫衣襟间写有字,仔细一看羞愧不已,含泪自尽。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履善,后改名为天祥,字履善。作为宋朝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从小便对学问有着强烈的渴望,深知学问的珍贵和重要,每当拿起书本,便废寝忘食,常常在孤灯下勤奋读书,直到深夜。即便天色微明,他也会站在屋檐下,仔细辨认书中的每一个字。 他的学问十分渊博,除了对经史诸子百家有深入的研究外,还广泛涉猎天文、地理、中医、占卜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文天祥的父亲,文仪,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文天祥是文家的长子,文仪希望将他培养成有用之才。为了更好地教导文天祥,文仪特意在家中建了一座竹居书斋。 屋前的横匾上,写着“竹居”两个字,格外醒目。文仪从文天祥三岁时开始正式教育他,要求他学习写字和背书。文仪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凡是该背诵的,必须背下来,凡是该写的,必须写好。若未能完成任务,轻则训斥,重则惩罚。文仪不仅要求孩子背诵,还要在晚上通过提问来考察他们的理解程度。 1273年,元朝数万铁骑南下,南宋面临严重的外敌威胁。懦弱的理宗皇帝顿时恐慌,紧急下诏要求各地紧急募兵,防卫家园。此时,文天祥捧着皇帝的诏书,泪流满面,立刻变卖了家中的所有田产、房屋等财物,筹集军费,招募民兵。 他迅速招募了1万多名民兵,尽管有人劝他,这支仅有1万人的队伍与强大的元军相比根本无法抗衡,可能会成为“羊入虎口”,文天祥却坚定地表示:“我岂能不知,但这样做,天下的义士和忠臣必将响应号召,奋勇保卫家园。”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深秋,元大都城外的刑场上,寒风凛冽。这一天,前宋丞相文天祥即将在此处受刑。刑场四周站满了前来围观的百姓,他们默默注视着这位南宋最后的忠臣。 刑场上,文天祥神色坦然。四年牢狱生活让这位昔日的南宋重臣已是形容枯槁,但他的眼神依然炯炯有神。行刑前,他不发一言,只是静静地望着南方。当刀光闪过,这位中兴宋室的最后希望,就此长辞人世。 欧阳氏赶到时,刑场上已经散去了大部分围观的人群。她看到丈夫的遗体静静地躺在地上,一时悲痛难抑。在几位义士的帮助下,她开始收拾丈夫的遗体。就在整理衣物时,她发现丈夫的衣襟间写着几行小字。 颤抖的手指轻轻展开衣襟,映入眼帘的是一首绝笔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首诗字迹工整,显然是文天祥在临刑前专门写下的。 读到这首诗,欧阳氏的心如刀绞。四年前,她曾多次托人传信给狱中的丈夫,希望他能为了家人的安危考虑,接受招安。每次文天祥都婉言拒绝,只是让她好好照顾自己和家人。而今读到这首诗,欧阳氏终于完全理解了丈夫的选择。 在义民的协助下,欧阳氏将文天祥的遗体入殓,并在附近一处民居里设立了灵位。当夜,欧阳氏在灵前整理好衣冠,写下遗书。她觉得自己曾经劝降的举动,实在是有愧于丈夫的气节。天将破晓时,这位忠臣遗孀悬梁自尽,随丈夫而去。
在押送的途中,庐陵的王炎午在路上张贴了数十张《生祭文丞相文》,表达对文天祥的敬仰。文天祥一路上绝食、服毒,他自认为“唯可死,不可生”。尽管如此,他仍然在八天的绝食中没有死去。最终,他在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困境中,抵达了元大都燕京。 到达燕京后,元朝为其安排了豪华的住宿,馆舍侍员殷勤招待。然而,文天祥并未就寝,整夜坐着,直到天亮。随后,他被转移到兵马司,由士卒看守。文天祥在燕京的监禁期长达三年。期间,他曾多次试图自杀,但未能成功。从那时起,他便坦然自处,等待着最终的死刑。 元世祖派遣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前来劝降文天祥。文天祥见到留梦炎后愤怒至极,留梦炎只得悻悻离去。之后,元世祖派宋恭帝赵显再次前来劝降。文天祥跪地痛哭,恳求赵显返回:“圣驾请回!”赵显无言以对,失望地离开了。元世祖见文天祥如此坚持,怒不可遏,下令将文天祥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入兵马司牢房。 文天祥被关押了十几天后,才被放松手缚,过了半月才被取下木枷。此时,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首站立,对孛罗只是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命令左右强迫文天祥下跪,但他始终拒绝,最后直接坐在地上,不肯屈服。 孛罗问他:“你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平静地回答:“天下有兴有衰,国家灭亡也不是第一次。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怒不可遏,表示:“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反而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地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无论是绝食八天,还是面对豪华的住宿,他始终不改初心。即使被关入大牢,面临恶劣的环境和令人作呕的气味,文天祥依旧从容作诗《正气歌》,其中写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