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饰录 | 明洪武至永乐 剔红花卉纹盏托
「大明永乐年製」、「大明宣德年製」款
此器漆色枣红,髹漆肥厚,刀法圆润流畅,刻工严谨细腻,花瓣层次分明,枝叶舒展自然,为明初雕漆的典型佳作。明代早期漆器继承宋元传统技法的基础,延续了元代雕漆的风格特徵并加以突破,雕漆工艺飞跃发展。本盏托通体满饰花叶纹样,花瓣连绵相叠,枝茎蜿蜒交错,叶片雕刻纤细,以阴线刻划筋脉。虽布局繁密,却层次清晰,体现了「密而不乱、繁中有序」的精髓。
著名漆器学者兼藏家李经泽与胡世昌指出,此类精雕作品应始制于洪武年间。雕漆工艺极为耗时,成品往往需数年方能完成:需先製胎,再逐层髹漆,每层均需静置阴干,待累积至足够厚度后,方可开始雕刻,最后加以精细打磨。因此,永乐元年之器物,其製作亦可能始于洪武时期。此外,洪武漆器偏好雕刻四季花卉,而永乐制品则多饰单一品类,此亦为断代依据之一。本盏托针刻永乐款在先,再刀刻填金宣德款。二人认为,永乐时期的雕漆成品原无款识,待器物自南京运抵新都北京后补上。至于同一器物上并存刀刻宣德款与针刻永乐款的现象,目前尚无确实定论。或因雕漆製作周期漫长,跨越两朝,经宣德帝许可后统一补刻新款,遂形成双重款识并存之特例。
类似的七葵瓣式存世例子极罕,仅见两例,同样雕四季花卉,一件藏于北京故宫,为清宫旧藏,带永乐款,见《中国漆器全集》,福州,1995年,卷5,图版26;另一件无款,为东京静嘉堂文库藏品,曾展于《彫漆》,由名古屋德川美术馆和东京根津美术馆合办,并著录于展览图录,东京,1984年,图版83。惟两例未见后加宣德款。
尺寸:21.4cm
来源:香港邦瀚斯2025年亚洲艺术拍卖《胡世昌医生暨胡周妙坤女史中国艺术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