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第一战区长官蒋鼎文多次接到蒋介石的密电,让他遣散38军,除掉军长赵寿

文史记叙录 2025-04-26 08:13:23

1942年,第一战区长官蒋鼎文多次接到蒋介石的密电,让他遣散38军,除掉军长赵寿山。蒋鼎文对幕僚说:“不要胡宗南杀赵寿山,要我蒋鼎文杀,其咎叫我来负。赵寿山作战有功, 这个事情我不干。”

1937年,在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计划下,他们顺利的劫持了蒋介石,以国民党中央的的名义向全国各地的部队广播,实行兵谏,成功逼迫蒋介石抗日。

在此之前,蒋介石对抗日的观念是很淡薄的,他一心只想围剿共产党,完成自己统一中国的野心。

1931年,日本人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在东北对我们的同胞犯下了滔天大罪,他们残忍的屠杀无辜老百姓。

当时许多人参军报国是为了去打日本人,可面对区区五万人的日军,关东军二十万人连夜撤退,蒋介石不抵抗的行为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日本人都打到家里来了,这个时候还想着去对付自己的同胞,简直是昏庸至极。

对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产生鲜明对比的则是共产党红军的战士们。蒋介石不断的围剿这支部队,他们总能在绝处逢生,日本人来袭时,他们选择北上抗日。红军一边抵挡蒋介石的围剿,一边朝着北方挺进,这便是著名的长征。

后来红军结束长征,共产党在陕西延安开创了革命根据地。陕西省作为革命的发源地,一定程度上许多百姓都受到了红色思想的启蒙,尤其是从陕西出来的西北军。这支部队早期由杨虎城将军组建起来,在被蒋介石收揽后,成为了国军。

虽然是国军,但是他们和共产党的联系颇为密切,西北军抗日的信念也和共产党有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的家乡就是东三省,自己家乡的同胞被日军屠戮,抗日义不容辞,两个在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部队将领很快就走在了一起。

话说回来,虽然杨虎城和张学良成功逼蒋抗日,但在事后遭到了蒋介石的针对。

他将赵寿南任命为38军的军长,派蒋鼎文取代杨虎城的位置,让他远离中央,将杨虎城撵到了国外。

杨虎城很憋屈,但是好在蒋介石和共产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统一抗日战线,抗日战争到了全民抗战的时候。

早期的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是十分积极的,武汉会战上,国民党集结了百万大军血战武汉,但日军来势汹汹,根本阻挡不了日军的步伐,部队损失惨重。

这让蒋介石对抗日的意志再次逐渐被削弱,甚至到了后期产生了消极的想法,一度想找机会向日本投降。

有了这一想法,蒋介石便有了后顾之忧,蒋介石担心自己全力抗日之后,自己的部队惨重,会给共产党可乘之机,抗日战争还没结束,就开始为后面内战的事情考虑了,在之后的战争中,以抗保存实力为由,打不过就撤。

虽然蒋介石消极抗日,但在国民党内部也有不少的部队仍然积极抗日,比如西北军38军,在前线浴血奋战,奋勇杀敌。军长赵寿山更是抗日功臣。

但后来,蒋介石的蛰伏在38军的特务向他告密,38军的军长赵寿山和共产党有密切联系,其实就是赵寿山加入了共产党,这让蒋介石大为震惊,但赵寿山率领的西北38军抗战有功,如果贸然除掉,蒋介石怕是要背个不好的名声。

但共产党一直都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38军和共产党有关系,到时候爆发内战了,这支部队在对蒋介石的威胁很大。

为了限制赵寿山,他暗中命令蒋鼎文遣散38军,但自从杨虎城被调走后,自己和这支部队生活了许多年,他也清楚的见识到了这支部队爆发出来的抗日意志是多么的强大。

他虽然是蒋介石派来的亲信,虽然主张蒋介石的消极抗日的策略,但他也知道事关民族大义,自己如果贸然解散了这支抗日强军,怕是背上个千古骂名,他于心不忍,没干这缺德事。

但为了限制这支部队,蒋介石想用解决杨虎城的办法对付赵寿山,他将赵寿山从38军调走了,假借升迁之名,将赵寿山调到了甘肃河南任职。赵寿山识破了蒋介石的诡计,请求在上任之前,和自己的老部队做个道别。

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后,借着道别的名义,赵寿山回到了38军,为了应对蒋介石的调虎离山,他安排好了各项事宜,准备发动起义。

1942年,38军为了不被蒋介石吞并,爆发了起义,从国民党中央独立了出去,解放战争时期向解放军投诚。

1 阅读:786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