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刚投降没几天,毛泽东就给贺龙下了死命令:“赶紧拿下太原,控制同蒲线,山西全境要你来收!”这是个抢时间的仗,谁先占地盘,谁就能说了算。
那会儿,蒋介石和阎锡山也在动手,谁都想在抗战胜利后第一个冲上前捞好处,国共双方,山西成了第一块“肥肉”。
蒋介石动作比谁都快,一听日本投降,立刻在8月15日就公布了一份“受降区名单”。
山西被划进第二战区,交给老牌军阀阎锡山,阎锡山早就和日伪有勾连,兵多地熟,说白了就是蒋介石的“稳妥人选”。
他打算靠着自己在山西多年的地盘和地方武装,名正言顺地把日伪军拉过来,一边受降一边扩军,继续当他这地头蛇。
毛泽东看得清楚:国民党根本不是来受降,是想借着抗战胜利的由头,把解放区给吃掉。
等日军一撤,蒋介石的人一进来,那些原本是日伪占的地儿,不就成了国民党的了吗?这叫“捡漏”,也叫“借壳翻身”。
毛泽东当机立断,8月11日就亲自起草文件《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指示》。
一句话总结:谁跑得快,谁就站得住,他强调:必须抢占城市、交通线,趁日军撤退和国民党还没摸清方向的时候,先下手为强,扩大解放区。
贺龙,那时候在晋西北带着野战军,他人不多,就6万人左右,但这支部队打了多年山地游击,战斗力很强。
毛泽东把这块硬骨头丢给他,就是看准了他肯干也能干,贺龙接到命令没废话,马上调兵,目标很清晰:太原、同蒲线、汾河流域。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是整个山西的政治中心,同蒲线是华北通西北的命脉铁路,大同到风陵渡,中间穿越汾河流域,是兵力调动和物资运输的主干道。
贺龙知道,拿下这条线,就等于切断了阎锡山和蒋介石的联系,而且整个山西的中轴一被切断,阎锡山这几十年搭建的统治网络也就跟着垮了。
不过,阎锡山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就动手,从日伪那边接收了大量武器和部队,把旧军阀、伪军、土匪合成一块,拼凑成十几万人的军力,还布了防线,重点守上党一带。
上党是进太原的门户,谁想打太原,先得过这里。
1945年9月,贺龙亲自坐镇,拉开了上党战役的帷幕,他把手下几个主力旅集合起来,从东南方向强攻长治。
长治在当时是阎锡山部的核心防线,也是他手下最能打的部队聚集地,战斗一打就是十多天,双方拼得你死我活。
八路军靠着多年的战斗经验,反复穿插,分割包围,一下子把阎锡山的主力分割成几块,小股歼灭。
长治一丢,整个上党防线像水一样散了,战役结束时,阎锡山部死伤惨重,光是被歼灭的就有3.5万人。
更关键的是,这场仗打出了声势,也打掉了国民党抢占山西的底气,贺龙没多歇,接着就部署向太原方向推进,开始控制同蒲沿线的县城和交通节点。
在打仗的同时,贺龙还抓政治工作,他明白,只靠枪杆子站不住脚,得把人心争过来。
刚进一个地方,他就要求部队帮助百姓分地减租,还组织群众成立地方政府。
短短几个月,山西多个县市就成立了新的解放区政权,百姓一看共产党不但打仗厉害,还给他们地种,很快就靠拢过来,给部队送粮、带路、打情报。
蒋介石那边也急了,他原本指望阎锡山能稳住山西,结果一个上党战役下来,山西的东南门户就没了。
只好紧急调兵增援,从河南、陕西、河北调来几个整编师,但都被贺龙提前堵在铁路沿线,寸步难行。
贺龙不仅打得快,还打得准,他把部队组织成跨区机动兵团,灵活穿插,迅速占领战略点,一次次截断敌军通道,让对方疲于奔命。
他也不搞拖拉的围城,都是速战速决,尽量减少硬攻造成的伤亡,把力量保留下来做下一场仗。
这时候,整个山西的局势基本明朗:共产党手握地盘、控制交通、组织政权;
国民党只能靠远程调兵支援,但路被卡住,兵到不了,政令也下不去,山西彻底变成了解放区的一部分。
这场仗表面上是军事抢地盘,实质上却是政治与战略的较量。
蒋介石要用“受降”来合法占地,共产党却用“先到先得”来压制国民党,抢的是日伪军的接收权,拼的是群众基础和兵力调动能力。
贺龙的这波操作,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是非常典型的。
他打掉了阎锡山的老巢,把山西从国民党手中硬生生抢了过来,也牵制了蒋介石在华北的主力部队。
这个时候,东北那边林彪正在快速集兵;华东,陈毅在苏中展开对峙,贺龙这一战,实际上是三大战区配合的关键一环,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这还不只是军事问题,山西一丢,国民党在华北的统治也开始崩塌。
从山西到河北、从太原到保定,原本属于阎锡山势力范围的区域,陆续倒向共产党。
群众已经不相信国民党会带来什么好日子,他们看见的,是共产党进城后立刻减租、整顿治安、打击地痞、修路架桥。
毛泽东早就看明白:抗战一结束,和平不可能,蒋介石必定会借“受降”搞内战。
那共产党就必须快、准、狠,而贺龙,正是他手里最能打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