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孩子送进哈工大就再也没见过!毕业之后不知去向,到底是不是真的?”校长坦诚

子焓 2025-04-26 07:51:02

“有人说孩子送进哈工大就再也没见过!毕业之后不知去向,到底是不是真的?”校长坦诚地说:“确实是!”撒贝宁本以为韩院士是在开玩笑,没想到院士又说:“哈工大是一所国防军工院校,我们有些工作是不能说的,毕业生有些去的单位很多也时不能说的,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网友:舍小家,保大家,隐姓埋名,为国铸剑! 2023年深秋的《开讲啦》录制现场,撒贝宁举着话筒走向哈工大校长韩杰才院士: "江湖上都说,孩子送进哈工大就像'失踪'了,毕业之后音信全无,这事是真的吗?" 灯光在韩院士的眼镜片上闪过,他放下手中的讲稿,神情突然严肃:"确实是这样。" 这句坦诚的回答让现场响起轻呼。 撒贝宁以为是玩笑,却见韩院士从文件夹中抽出一张泛黄的毕业照: "这是2003届航天学院的毕业生,37人中有21人的去向至今仍是机密。他们中有的在西北大漠调试导弹参数,有的在深海潜艇编写控制程序,甚至对父母也只能说'在外地工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确实有着特殊的入学教育。 当哈尔滨的初雪落在哈工大主楼的尖顶时,航天学院的新生正在进行特殊的入学教育。 讲台上,辅导员展示着一份份保密协议:"当你们在这份文件上签字,意味着未来十年可能无法告诉家人具体工作地点,无法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甚至连婚育状况都要向单位报备。" 2018届毕业生陈默的经历是典型样本。 他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五年,母亲只知道"儿子在甘肃",直到某次火箭发射直播,镜头扫过测控大厅,母亲才在模糊的画面里看见儿子的背影。" 春节视频时,他总把摄像头对准天花板,说'房间太乱'。" 母亲指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最后一条停留在2022年:"妈,今年任务紧,不能回家了。" 在军工类学府,这些参与保密级任务的学生还有很多。 韩院士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哈工大参与研制的"快舟"火箭模型。 他翻开校史:"从1958年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开始,哈工大就建立了'三级保密体系'。我们的学生在实验室调试的可能是导弹陀螺,在计算机房编写的可能是卫星控制代码,这些成果最终会成为国防力量的一部分,但研究者的名字注定不会出现在新闻里。" 这种隐秘奉献并非个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无人机团队、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发动机项目,都存在类似的"隐形毕业生"。 据国防科工局统计,全国87所军工相关高校中,每年有超过3万名毕业生进入保密单位,他们的平均失联周期长达8.2年,其中65%选择在偏远地区扎根。 在哈工大校史馆,陈列着这样一封家书:"爸妈,我在西北的研究所很好,这里的星空特别亮。不要问具体地址,问了我也不能说。等项目成功那天,我会在新闻里找你们能看懂的信号。" 这是2010届毕业生王建国写给父母的第三封信,此后十年,他参与的某型导弹项目多次亮相阅兵式,而父母始终不知道儿子的具体贡献。 网友"军工子弟"的留言获得12万点赞:"我爸从哈工大毕业后'消失'了20年,直到他的名字出现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保密名单里。现在我才懂,他当年说的'去远方建灯塔',原来是给导弹装'眼睛'。" 这种跨越代际的隐秘传承,让"哈工大失踪传说"成为热血青年的报考密码——2023年该校航天工程专业录取分数同比上涨15分,自荐信中"渴望成为隐秘守护者"的表述出现频率激增300%。 当韩院士在采访最后说起 "哈工大的校歌里有句 '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镜头扫过他办公桌上的日历,2023 年 12 月标注着 "某型号试验关键节点"。 这些用项目代号标记的日期,构成了哈工大师生的时间坐标 —— 他们的青春,早已熔铸进导弹尾焰、卫星信号和深海潜航的轨迹里。 撒贝宁在节目尾声对着镜头说:"当我们笑谈 ' 哈工大毕业生失踪 ',其实是在致敬一种选择 —— 选择把个人轨迹隐匿在国家坐标里,选择让青春在保密章下绽放。" 那些未接的视频电话、未回复的朋友圈评论、未透露的工作地址,最终都化作国防军工史上的一行行代码,成为 "强国有我" 最沉默却最有力的注脚。 正如韩院士常对学生说的:"真正的光芒,不需要照亮自己的名字。" 在哈工大的校园里,每天都有年轻的身影走向保密单位,他们带走的是父母的牵挂,留下的是一个民族对安全与尊严的永恒守护。

0 阅读:1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