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年,徐皇后刚咽气,47岁的朱棣就转而看上了26岁的小姨子,朱棣兴高采烈地去求婚,没成想却被嫌弃得不要不要的。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皇室婚姻故事,这要从永乐帝朱棣和他的原配徐皇后说起。洪武三十五年,朱棣在夺取皇位的过程中,徐氏一直追随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建文四年,朱棣成功登基,改元永乐,这一年朱棣四十四岁。永乐二年,朱棣正式立徐氏为皇后,这是对她多年来付出的肯定和褒奖。 徐皇后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开国名将徐达。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心腹大将,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徐皇后自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了许多军政要事。 在成为皇后后,徐氏并未像其他后妃一样终日沉迷于后宫生活。她经常协助朱棣处理朝政,在许多重要决策上都给出中肯的建议。 史料记载,徐皇后为人贤德,深得朱棣信任。在处理后宫事务时,她公正严明,从不偏袒任何人。在她的管理下,永乐初年的后宫秩序井然,很少出现争宠夺利的事件。 然而天不假年,永乐五年(1407年),徐皇后突然驾崩,年仅三十二岁。这对当时四十七岁的朱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徐皇后的去世,不仅让朱棣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更让他失去了一位患难与共的伴侣。据史书记载,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曾一度悲痛不已,很长一段时间都无心处理政务。 徐皇后的离世也给永乐朝廷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后宫主位的空缺。不久,朱棣就将目光投向了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徐妙锦作为开国功臣徐达的三女儿,不仅继承了徐家优秀的家风,更兼具出众的才华与美貌。 在当时的京城,徐妙锦可谓是才女的代表人物。她不仅精通诗词歌赋,对经史子集也有很深的造诣。与姐姐徐皇后相比,徐妙锦在容貌上更胜一筹。 这一年,朱棣已经47岁,而徐妙锦才26岁。虽然两人年龄相差甚大,但在古代的皇权政治下,这样的年龄差距并不罕见。当时的朱棣正值壮年,统领着强大的大明帝国。 朱棣认为徐妙锦是最适合的皇后人选。一来她出身名门,家世清白;二来她与已故的徐皇后是姐妹,由她来继任皇后位置显得名正言顺。 为了这门亲事,朱棣选择通过徐妙锦的母亲谢夫人来试探。在古代,皇帝选妃虽然有专门的制度,但为了表示对徐家的尊重,朱棣破例采用了这种私下商议的方式。 谢夫人接到这个消息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来自皇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女儿的意愿。作为徐达的遗孀,谢夫人深知宫廷生活的凶险。 当朱棣表达了纳徐妙锦为后的意愿时,谢夫人当场表示了婉拒。她以女儿身份低微为由,说徐妙锦配不上天子的尊贵身份。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让朱棣满意。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婚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它往往牵涉到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关系到朝廷各方势力的平衡。徐家作为开国功臣之后,他们的态度尤其引人关注。 徐家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价值取向。他们虽然忠于朝廷,但并不意味着要将女儿送入深宫。尤其是在朱棣通过夺位上位的背景下,这种态度更显得微妙。 朱棣对谢夫人的回答表示不满。在他看来,自己是九五之尊,徐妙锦能够成为皇后是天大的福分。然而他没有想到,在这场权力与婚姻的博弈中,对方会如此坚决地拒绝。 面对朱棣的求婚,徐妙锦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她没有直接顶撞圣意,而是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在这封回信中,徐妙锦既表达了对皇帝的敬意,又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她以自己向往清净生活为由,表示无意参与世俗纷争。 为了彻底打消朱棣的念头,徐妙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来到南京雨花台后山的寺院削发为尼,彻底断绝了入宫的可能。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个开国功臣的女儿,一个本可以成为皇后的贵女,居然选择了出家。这在封建社会是极为罕见的。 从史料记载来看,朱棣对徐妙锦的选择表现出了难得的尊重。他没有强行干预徐妙锦的决定,也没有对徐家进行打击报复。 更令人意外的是,朱棣此后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后宫虽有嫔妃,但皇后的位置始终空缺。这在明朝历史上是很特殊的现象。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