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2年,23岁的太子李承乾持刀闯进大殿,对着父亲李世民就一刀砍去。 李承乾作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皇位继承人。公元626年,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开始了他复杂而多舛的太子生涯。然而,李承乾自幼患有足疾,这一身体缺陷不仅影响了他的日常活动,更在心理上给他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在太子府内部,逐渐形成了两派势力:一派以儒学大家于志宁、张玄素等为首,恪守正道,希望将李承乾培养成一位有道明君;另一派则由李承乾的亲信组成,这些人唯太子之命是从,对李承乾的各种不当行为不仅不加劝阻,反而助纣为虐。 李承乾幼年时期表现出色,聪明伶俐,深得李世民喜爱。李世民为他安排了陆德明与孔颖达等当时最顶尖的学者作为老师,可见对他寄予厚望。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李承乾的表现却每况愈下。 青年时期的李承乾开始沉迷于一些不当行为,其中最令人不齿的就是养娈童。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被李世民发现后,他勃然大怒,下令处死了李承乾最宠爱的娈童,以示警告。然而,李承乾不仅没有悔改,反而在东宫为死去的娈童设立神位,暗地里继续祭拜,这种阳奉阴违的态度让李世民深感失望。 更让朝野震惊的是,李承乾对突厥文化展现出异常的迷恋。在出使西域归来后,他不仅在言行举止上模仿突厥人,还经常在东宫带领仆从扮演突厥部落的场景,自己则扮演突厥可汗。更有甚者,他竟然说出"若我为帝,当与突厥结盟"这样的大逆不道之言。 面对李承乾的种种不当行为,李世民多次严厉训斥,但依然抱有希望,安排更多的大臣去教导他。然而,李承乾却对这些良苦用心的老师们产生了厌恶之情,甚至谋划刺杀于志宁和张玄素。虽然刺杀计划未能得逞,但李承乾依然扬言等自己登基后要找这些老师算账。 与此同时,李世民的另一个嫡子魏王李泰表现得越发优秀,言谈举止间充满了帝王之气,让李世民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欣赏之情。李承乾敏锐地察觉到父亲对弟弟的偏爱,心中的恐惧和猜忌与日俱增。 贞观十六年,二十三岁的李承乾已经当了十五年的太子,但他的地位却从未如此危险过。一个令他坐立不安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传入他的耳中——李世民有意废黜他,立四子李泰为太子。这个消息虽然只是谣传,却让本就疑神疑鬼的李承乾彻底失去了理智。 在危机感的驱使下,李承乾开始秘密联络朝中大臣,寻求支持。凌烟阁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因为在朝中受到排挤,对现状颇为不满,成为了李承乾拉拢的首要对象。除了侯君集,李安俨、杜荷等人也加入了这个秘密联盟。更引人注目的是,李世民的亲弟弟汉王李元昌也参与其中,这无疑给了李承乾极大的信心。 就在李承乾谋划叛乱的同时,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齐王李祐也在酝酿着造反计划。当这个消息传到李承乾耳中时,他非但没有警醒,反而看到了机会。李承乾认为可以与李祐里应外合,趁乱夺取皇权。正如他对亲信所言,东宫离皇宫最近,完全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他派遣心腹纥干承基前去联络李祐,商议合作事宜。 在谋反计划进行的关键时刻,李承乾举行了一场秘密的仪式。在东宫的密室中,几名亲信围坐一圈,烛光摇曳间,李承乾手持利刃,对着天空发誓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随后,众人共饮鸡血酒,立下血誓。酒过三巡,在亲信的怂恿下,李承乾做出了一个冲动而致命的决定——亲自出手除掉父亲。 当夜,酒气熏熏的李承乾带着几名心腹,借着夜色掩护,潜入了太极宫。他们避开巡逻的侍卫,一路摸到了御书房外。透过窗户的微光,李承乾看到父亲正在灯下批阅奏章,专注而疲惫的面容让他瞬间有些动摇,但随即想起的种种猜忌与不满又让怒火重新燃起。 李承乾猛地推开门,手持宫刀直冲向前。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世民惊愕不已,还未等他反应过来,李承乾已经挥刀砍来。千钧一发之际,一直暗中保护的侍卫飞身而出,挡在了皇帝身前。侍卫负伤倒地,更多的护卫涌入,将李承乾制服。面对儿子的刺杀,李世民震惊之余,脸上写满了深深的失望与痛心。 刺杀未遂的李承乾被软禁在东宫,这一惊天动地的事件很快传遍了整个朝野。李世民下令彻查此事,结果发现了一个更为庞大的谋反网络。与此同时,李祐的造反计划失败,纥干承基与李祐一同被捕入狱。在严刑拷问下,纥干承基供出了李承乾的所有计划,包括与各方的勾结以及谋害皇帝的意图。 面对铁证如山的事实,李世民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召集朝中重臣商议此事,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一致认为李承乾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不可轻饶。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李世民最终决定废黜李承乾太子之位,贬为庶人,流放至偏远的黔州。 公元643年七月,曾经风光十几年的太子李承乾被正式废黜。一年后,李承乾在黔州病逝,年仅二十五岁,结束了他短暂而曲折的一生。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2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