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表示,虽然中国深化了与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的关系,但是让中国感到有一点“无奈”的是,这些国家赞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他们却拒绝与中国一起反对美国。不仅如此,这些国家对中国也有一点担心,那就是担心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的产品大量出口东南亚,导致本地产业受到冲击。 东南亚国家的 “骑墙” 策略,本质上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就像印尼外长雷特诺说的:“我们不是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是在两个巨人之间找空间种水稻。” 这种策略的背后,既有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有安全现实的无奈。 先看经济层面。越南承接了中国转移的纺织产能,转身就给美国出口牛仔裤;马来西亚一边欢迎中国半导体投资,一边给美国芯片企业开绿灯。 这种 “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 的玩法,其实是东南亚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精准定位。 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向外转移低端产能,东南亚正好接盘;而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又让这些国家不得不保持对美出口渠道。 但这里有个矛盾点:中国产品的大量出口确实可能冲击东南亚本地产业。以光伏产业为例,中国光伏组件占据全球 70% 的市场份额,东南亚国家既想承接中国产能转移,又担心被中国企业 “包圆”。 美国正好抓住这一点,对东南亚加征 3500% 的关税,逼着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中国也不是吃素的,通过技术共享、产能调配和联合研发,帮助东南亚构建抗压生态。 比如中越联合巡逻北部湾,中柬签署铁路合作协议,都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东南亚:跟着中国混,有肉吃。 再看安全层面。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菲律宾苏比克湾,这些都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支点。 东南亚国家心里清楚,美国的军事保护能换来安全,但也可能成为中美冲突的炮灰。所以他们一边允许美军驻扎,一边和中国搞联合军演。 但这种平衡术也有代价。美国对东南亚的经济打压和技术封锁,正在倒逼这些国家加速 “去美国化”。 比如英伟达在越南投资 2.5 亿美元建半导体基地,韩国三星在马来西亚扩产,这些都是对美国 “友岸外包” 政策的阳奉阴违。 而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和 RCEP,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秩序。中泰铁路、雅万高铁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提升了东南亚的互联互通,也让中国的影响力渗透到当地社会。 不过,东南亚国家的 “骑墙” 策略也给中国带来了挑战。他们对中国的警惕从未消失,担心中国通过经济合作变相控制他们。 所以在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上,这些国家总是闪烁其词。 但中国也有自己的应对之道:一方面通过经济利益绑定,让东南亚国家尝到甜头;另一方面通过多边机制,比如东盟 + 3、澜湄合作,把这些国家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 说到底,东南亚国家的 “骑墙” 不是坏事,而是大国博弈的常态。 中国需要做的,不是强迫他们选边站,而是让他们看到:跟着中国走,既能赚钱又能保命;跟着美国走,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 当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让东南亚国家离不开时,这种 “骑墙” 自然会变成 “亲华”。
外媒表示,虽然中国深化了与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的关系,但是让中国感到有一点“无
水梦如烟
2025-04-25 13:44: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