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建国后首次大授衔仪式上,出现了一个令人疑惑万分的情况:山东省开国将帅人数少的可怜。别说元帅和大将,就连一个上将都没有。 山东作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大省,为何在建国后却没有获得多少军事荣誉呢? 这么说其实有些片面,因为自古以来,山东人能征善战,就是世所公认的。比如传下《孙子兵法》的兵家至圣孙武、奠定齐国霸业的孙膑、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秦国上将蒙恬、唐初名将秦琼、程咬金等,都是山东人,而且齐鲁大地人口众多,男子壮硕强健,所以在军事领域人才辈出。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身于山东的张万年、迟浩田和许其亮,就官至军委副主席。成为司令员和政委的山东人更是不胜枚举,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1955年大授衔,亏待了山东地区吗? 当然不是。山东之所以在建国之初没有上将,其实与当时严格的授衔标准分之不开。开国元帅、大将和上将,必须在红军时期,担任过重要职务。尤其早期创建革命根据地,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而我军成立初期,主要活动于江南和江浙一带,一来,是因为该地区,工业发展良好;二来,该地区人民追求先进思想,保守封建的理念相对较少,开展革命工作非常顺利。因此,我军的早期起义,多爆发于南方。 但想要获授上将,及以上军衔,有一个硬性要求,那就是必须参加过红色革命起义,这就有些为难山东人了。其实不只是山东,其他北方省份的将帅数量,也无法与南方相提并论。开国十大元帅之中,只有徐向前出自山西,而开国十大将军,全都是南方人。 这是与我军当时的主要活动范围有关,南方人参军非常方便,但北方人想参加红军,就要千里南下,在那个年代,我国的交通并不便利,所以在路上的花销也是个天文数字,穷苦人家的孩子,哪里有钱出远门? 此外,大革命北伐时期,我军还没来得及向北方发展,蒋介石和汪精卫就突然在1927年叛变革命,面对白色恐怖的血腥镇压,我军损失惨重,自保有余,但已经没有精力北上。 这就直接导致了江北地区接触我党先进爱国理念的机会很少,而且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民风朴实,思想保守,加之张宗昌、韩复榘等反动军阀镇压,所以山东人民根本没机会参加红军,而是被国民党抓壮丁,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或者阎锡山的晋绥军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长征红军抵达陕北,抗战爆发之后,山东因为地理位置特殊,逐渐成为了八路军最重要的敌后根据地,在罗荣桓的开发下,才有了山东万人空巷,踊跃报名参军的盛景。 截止到抗战胜利后,山东籍八路军就达到了27万之多,要知道当时,我军的正规野战部队也才堪堪达到61万而已,加上地方武装力量也才127万余人,所以,山东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可见一斑。 而在1955年大授衔上,出身山东的将帅之所以很少,甚至连一个上将也没有,只有孔庆德、孙继先和刘兴元三人被授予中将,并不是因为他们战功不大,而是革命资历普遍低下,所以在干部评级时,比较吃亏。 如果在红军时期的职务高,功劳大,哪怕后期战功不突出,军衔也低不到哪里去,比如开国第二大将徐海东。 而军衔低授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许世友的得力干将于得水,他文武双全,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可就是因为缺失红军资历,最终导致他仅被授予了开国大校军衔。 可到了1988年,国家重新恢复军衔制后,山东人的地位就与日俱增。在17位上将中,迟浩田、李耀文、刘振华和王海4人,全部出身山东,占比将近4分之一。就连中将和少将,山东人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数量,甚至张万年、迟浩田和许其亮,还在90年代当选为军委副主席,这可是许多老一辈开国将帅,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最高荣耀。 那么,距离55年开国大授衔仅仅过去了短短的33年,为何形势就变化如此之大呢? 这是因为,山东地区是解放战争的主要作战区域,陈毅、粟裕两位首长曾率领华野,纵横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等等地,打出赫赫威名,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许世友、叶飞、宋时轮、陈士榘、陶勇和王必成等人都在山东建功立业,为中国革命走向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又有罗荣桓整合山东军区资源,率部直入东北,建立稳固大后方基地时,山东人就成为了后来构成东北野战军的主要力量。而1949年建国以后,我国重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三省,这就为山东将士们接触国防建设的核心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又相继发起了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抗美援老、抗美援越、珍宝岛战役、西沙海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和南沙海战,八次对外战役,因为都是举国之战,所以没有明显的地域之分,而山东人民,基于吃苦耐劳的革命优良作风,积极请命上前线参战,为国为民立下了功劳无数,最终脱颖而出。 其实,无论是1955年授衔,还是1988年授衔,各省将帅人数多寡的背后,都有不可抗力的历史因素,所以,1988年恢复军衔后,山东将领占据重要位置和人数比例,3位山东将军跻身军委副主席要职,也就不难理解了。
1955年,建国后首次大授衔仪式上,出现了一个令人疑惑万分的情况:山东省开国将帅
三石聊历史
2025-04-24 14:36:12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