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孙立人将军的真实样貌,一张拍摄于1988年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孙立人将军此时已经88岁了。 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孙立人将军无疑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存在。与大多数国民党高级将领相比,他的起点截然不同。孙立人并非出身于保定陆军学校或黄埔军校,而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在清华期间,他不仅学业优秀,还曾入选国家男篮并担任主力后卫。 1920年代,当国家危亡之际,这位学子毅然决定投笔从戎。与选择日本或本土军校不同,孙立人远渡重洋,考入了美国维吉尼亚军校——被誉为"南方西点"的著名军事学府。 回国后,孙立人获得了四大家族之一、时任财政部部长宋子文的赏识与提拔。起初,他被安排负责指挥财政部系统的税警总团。这支部队虽名为税务警察,但其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实际上超过了当时一般的国民党中央军。 抗战全面爆发后,孙立人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中多次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他的战术指挥不拘一格,既吸收了西方军事理论的精髓,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了独特的作战风格。 1942年,孙立人率领远征军入缅作战,在极为艰苦的丛林环境中与日军展开角力。他巧妙运用地形优势,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适合丛林作战的战术体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缅北胡康河谷战役中,孙立人指挥新38师围歼日军18师团主力,创造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的最大胜利。他灵活的指挥和出色的战果令美英盟军深为钦佩,美军将领史迪威称赞他是"东方的隆美尔",英军则尊称他为"丛林之狐"。 作为一名受西方军事教育熏陶的将领,孙立人将军对军人天职和荣誉有着不同于国民党传统将领的理解。他始终认为,军人的首要职责是保家卫国,而非谋取个人利益或派系权力。 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络。其中主要包括毕业于保定陆军学校的"保定系"将领,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身的"陆士系"(,以及人数最多的"黄埔系"。这些派系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都形成了各自的小圈子,排外性极强。 在这样的环境中,孙立人作为美国维吉尼亚军校的毕业生,无疑是个"异类"。他既不属于任何中央嫡系,也没有地方军阀的背景,无法像粤系、桂系等地方派系将领那样"抱团取暖"。 更棘手的是,孙立人的伯乐宋子文与蒋介石的关系十分微妙。虽然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大舅子,但两人在政治观点、为人处世上存在诸多分歧,甚至多次发生激烈冲突。宋子文组建税警总队并提拔孙立人的举动,在蒋介石看来也有染指军权的嫌疑。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孙立人曾短暂出任陆军总司令,看似达到了军旅生涯的顶峰。 蒋介石对有"美国背景"的将领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在他看来,部将与美国建立直接联系是对其权威的潜在威胁。此前,情报头子戴笠因与美方走得太近而被边缘化的例子就在眼前。对于深受美国军方赞赏的孙立人,蒋介石自然更加提防,担心他会"挟洋自重"。 孙立人直率的性格和不事逢迎的作风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紧张关系。当蒋介石聘请日本军官作为顾问训练台湾军队时,孙立人公开表示反对,认为这有损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和自尊。在与蒋经国的接触中,他也不会随波逐流地附和笑话或奉承。这种不懂政治的直率作风,在错综复杂的国民党权力圈中显得格格不入。 更令蒋介石警惕的是,孙立人在台湾本土士兵中享有极高声望。他尊重基层官兵,关心台籍士兵的处境,这与其他外省将领形成鲜明对比。 1955年,孙立人终于以"纵容叛乱,密谋犯上"的莫须有罪名被捕,开始了长达33年的软禁生涯。 从陆军二级上将到软禁人生,孙立人的处境急转直下。在漫长的软禁岁月中,这位曾经的抗日名将生活十分潦倒,不得不亲自种植花卉水果,让家人在市场摆摊以维持基本生计。 他所种植的玫瑰花因品质优良而在台湾民间广为流传,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将军玫瑰"。这些玫瑰不仅成为孙立人家庭的经济来源,也成为他在逆境中保持尊严的象征。
原来这才是孙立人将军的真实样貌,一张拍摄于1988年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孙立人将军
趣叭叭
2025-04-24 14:30:32
0
阅读:16
大那个大
蒋介石和孙中山都是民族主义者,对于他们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于大国可以合作可以利用但不能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