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季羡林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工资345元,他说:我去一趟高档莫斯科餐厅,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4-24 09:27:29

60年代,季羡林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工资345元,他说:我去一趟高档莫斯科餐厅,有酒有肉,还有面包,只花2块钱! 季羡林1911年出生在山东临清,家里是普通农户,种地为生,日子紧巴巴的。不过他家有个传统,读书识字不能丢。从小,他就翻着家里仅有的几本书,跟着父亲学认字。后来考上清华大学,念西洋文学系,那时候他就一门心思扑在书本上,啃外语、学文学,笔记写得密密麻麻。1935年,他揣着几件衣服和一堆书,坐船去了德国哥廷根大学,专攻梵文和印度学。欧洲战乱那几年,他也没闲着,天天泡图书馆,硬是拿下了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他进了北京大学,开始教书育人。他一手建起东方语言文学系,白天上课,晚上写书,忙得脚不沾地。50年代,国家搞工资改革,他被评为一等教授,收入高得让普通人眼红。那时候,他穿着朴素的中山装,走在北大校园里,手里总拿着一摞讲义,跟学生讲梵文、讲文化,学生听得眼睛都亮。 到了60年代,季羡林的日子过得挺滋润。他工资是345元,加上学部委员的100元津贴,一个月到手445元。那个年代,普通工人一个月也就挣三四十块,一斤猪肉5毛钱,白菜几分钱一捆,2块钱够一家人吃好几天了。可他呢,随手就能拿出2块钱,去趟莫斯科餐厅。那地方在王府井附近,是北京少有的高档饭馆,专供外国人还有点身份的人。他在那儿吃一顿,有罗宋汤、面包、黄油,还能喝杯啤酒,2块钱全搞定。 这事听起来挺玄乎,但那时候物价就是这么低。莫斯科餐厅的消费在普通人眼里算奢侈,可对季羡林来说,不过是工资的小零头。街头小摊一碗面才两三毛,他这2块钱的饭,搁当时也算得上大手笔了。他自己说过,这顿饭有酒有肉还有面包,花得值。这话听着挺接地气,透着他对生活的小满足,也让人感叹那时候知识分子的地位。 60年代之后,季羡林没停下脚步。他继续在北大教书,带学生、搞研究,东方语言学这块儿,他是顶梁柱。后来升了副校长,管的事儿更多了,忙着开会、建新楼,北大的学术氛围被他带得越来越浓。到了晚年,他开始写回忆录,把自己几十年的经历一点点记下来。90多岁了,还坐在书桌前,手抖着写字,回忆求学、回国的事儿,字里行间全是真情实感。 2009年,他98岁在北京去世,走得很平静。他留下的书,比如《中印文化交流史》,到现在还影响着学术圈。他这一辈子,从山东乡下走到北大讲台,再到世界学术舞台,靠的就是钻研和坚持。他的故事,不光是个人奋斗史,也是中国那几十年变化的一个缩影。

0 阅读:85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