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00余人的西路军被俘人员被马家军押往西宁,天黑时正好走到一片淘金人留下的沙地,只能在附近的沙坑里宿营。西路军战士刘思贵感觉到这是个好机会,就躺在沙坑里假装睡着了。 1936年,19岁的刘思贵从四川营山县投身革命,加入了红军,成为西路军红九军二十七师八十团的卫生员。那时候的他,满腔热血,想为国家出一份力。然而,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考验。在河西走廊,西路军与国民党军队交战,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双方损失都不小。最终,刘思贵和两个战友在康隆寺被马家军俘虏。 被俘后的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俘虏们双手被反绑,排成队,在冰天雪地里赶路。冬天冷得要命,他们身上穿的军装早就破得不成样子,脚上裹着破布和烂毡,走一步都疼得钻心。脚底的伤口被沙子磨得化脓,走不动了就挨鞭子,马家军可不管你死活。吃的更别提了,每天就一碗稀汤,中午啃点杂面干粮,晚上再来点带点菜叶的汤水,饿得头昏眼花。路上,很多人撑不住,倒下就再也起不来,尤其是那些年纪大或者受了伤的,基本没活路。 马家军对俘虏的态度越来越狠。走得慢的、反抗的,都没好下场。有一次,四五十个红军战士因为不服管,被马家军直接杀了,血淋淋的教训让刘思贵明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他开始琢磨,不能这么等死,得找机会跑。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晚上,押送队伍走到一片淘金人留下的沙地,满地都是坑。马家军让俘虏们睡在沙坑里过夜。刘思贵觉得,这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夜深了,守卫吃饱喝足,警惕性也松了。几个战士趁机解开绳子跑了,刘思贵看没人追,也拼了命跑出去。他一口气跑到天亮,腿都软了,才发现到了大通县。 逃出来是活了,但日子还是不好过。他找到一个姓蒋的淘金人,靠干活混口饭吃。因为口音太明显,怕被人认出来,他干脆装成哑巴,这一装就是12年。后来淘金生意不行了,他又被一个叫角尼的牧民收留,放羊为生,总算有点家的感觉。可1943年,国民党搜捕红军游击队,角尼怕他暴露,把他托付给了两个藏族僧人。 僧人们把他带到百经寺,给他起了个藏族名字掩护身份。他在寺里干粗活,熬到了1949年。9月,西北野战军打下祁连山,解放军进了寺院。刘思贵终于不用装了,眼泪止不住地流,跟战士们讲了自己的经历。战士们听了都很感慨,敬佩这个老兵的韧劲。 解放后,他回了四川老家,可漂泊太久,家乡反倒待不下去。最后,他选择回到祁连山,在草原上安了家,开始新生活。从被俘到逃生,再到颠沛流离,刘思贵用自己的坚持和脑子,走出了绝境。他的故事,不是英雄传奇,而是普通人咬牙活下去的真实写照。 押解路上,马家军的残忍让人寒心。他们不把红军当人看,动不动就打骂,甚至屠杀。那些死去的战士,很多是饿死、累死,或者反抗被杀。刘思贵能活下来,真不容易。他没被苦难压垮,反而在夹缝里找到出路,这种劲头挺值得琢磨。 从沙坑逃出来后,他的生活也没立刻变好。装哑巴、放羊、躲寺院,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直到解放军来了,他才算熬出头。回到祁连山建家,也说明他对那片土地有了感情。苦日子过多了,他反倒更懂得珍惜平淡的幸福。 刘思贵的经历,跟那个时代脱不开关系。战争、被俘、流浪,都是历史的缩影。他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的故事却让人看到,人在绝境里也能靠自己闯出一条路。他的智慧和忍耐,挺接地气,也挺有嚼头。
1936年,200余人的西路军被俘人员被马家军押往西宁,天黑时正好走到一片淘金人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4-24 09:06:2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