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3月,孙殿英率领的七万大军在与四马联军的激战中惨败。眼看着大势已去,他不得不带领残部仓皇撤退。然而,四马联军的骑兵紧追不舍,甚至蒋介石也密令阎锡山派晋军堵截,企图彻底剿灭这位声名狼藉的军阀。
孙殿英带着残部沿着黄河岸撤退,曾经威风凛凛的七万大军,此时已经是支离破碎。四马联军的骑兵紧紧跟随,步步紧逼。天寒地冻,士气低迷,逃亡的脚步显得格外沉重。
这场败局,孙殿英心里早已预料。他的军队在数月的激战中被四马联军打得元气大伤,部队溃不成军。而对手却占据了地利,加上骑兵的快速机动优势,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导权。四马联军的追击一刻不停,让孙殿英每迈出一步,都伴随着死亡的威胁。
四马联军的骑兵越来越近。孙殿英带着身边的亲信快速撤离,边走边寻找出路。可他知道,黄河是他们最后的屏障,而他背后的敌人,则是不死不休的追击。
孙殿英是中国军阀混战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曾在北伐时期投机取巧,成为了一个地方割据势力,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盗掘清东陵的事件。
这一举动虽然为他带来了大量财富,但也使他在道义上失去了底线,成为众多军阀中的一个“恶名”角色。
1930年代初,孙殿英的势力开始扩展到北方。他利用复杂的政治局势,周旋于各方军阀之间,试图通过游走策略谋取利益。
他的野心与能力并不匹配,特别是面对西北地区的马家军——四马联军,孙殿英的军队在战术上显得力不从心。四马联军由马步芳、马鸿逵、马步青和马仲英组成,骑兵精锐,擅长在地形复杂的西北平原和山地作战。双方的较量让孙殿英渐渐失去主导权。
四马联军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强大的地方军事力量之一,尤其擅长骑兵作战。马步芳和他的兄弟们不仅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还对西北的地形了如指掌。
在面对孙殿英这样靠劫掠而崛起的军阀时,四马联军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能力。
自从孙殿英进入西北腹地,他就陷入了与四马联军的长时间拉锯战。四马联军的战术灵活,逐步蚕食孙殿英的防线,迫使其不断撤退。尤其在骑兵追击的阶段,四马联军凭借机动性,给孙殿英制造了巨大的压力。
孙殿英的军队因为长期无法得到补给,再加上地形不熟,战斗力急剧下降。四马联军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了最后的追击。黄河成为了孙殿英逃命的唯一希望。
孙殿英的失败让蒋介石看到了消灭他这一隐患的机会。蒋介石在这个时期正在加紧整合全国的军事力量,孙殿英这种游离于国民党中央政府控制之外的军阀,正是他要剿灭的目标之一。
为此,蒋介石密令阎锡山派晋军增援,务必在黄河沿岸截断孙殿英的退路,彻底歼灭其残部。
阎锡山手下的晋军在黄河一线布防,试图将孙殿英的部队围堵在黄河与四马联军之间。这一战略几乎要断送孙殿英的所有退路。
老蒋此时希望通过这次围剿行动,不仅解决孙殿英这个心腹之患,还能进一步削弱西北地方势力。
面对四面楚歌的局势,孙殿英不得不选择孤注一掷。虽然晋军在黄河沿岸布下重兵,但孙殿英依然选择冒险渡河。
而历史记载,孙殿英靠着部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最终逃脱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这一战后,孙殿英的力量几乎被彻底摧毁。他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在军阀混战的格局中,他从一个有影响力的地方军阀,沦为失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