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首枚实战氢弹空投时卡在飞机上,周总理下令弃机跳伞,地面人员却发现,飞行员抗命带弹朝基地飞去……
1971年12月30日,西北某核试验基地全体人员正在紧张有序的忙碌着,首枚实战氢弹试爆工作即将开始,这注定着将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
中午12时20分,伴随着地面指挥员的起飞指令,飞行员杨国祥驾驶一架强-5强击机,呼啸着从基地起飞升空。
杨国祥非常激动,为了这一天他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他是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也是最优秀的存在之一,被航校称为:“当期学员第一人”,杨国祥驾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由于表现优异,杨国祥还被毛主席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接见过,也正是因为杨国祥如此优秀,组织才将这件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我国氢弹虽然早在1967年6月就已研制成功,但要使氢弹具有实战价值,必须得能运载和投掷,国家研究后决定,用战机实战投掷氢弹。
1970年4月,经过认真筛选,挑选了杨国祥这名,有着20年驾龄并安全飞行3000小时的飞行员,驾驶战机空投氢弹。
杨国祥的饮食、住宿都是当时的最高标准,而且每天都有最优秀的医生团队为他体检,杨国祥深知组织为他做的一切,他必须以实际行动回报。
接下这个任务后,除了日常学习训练,他还坚持每天至少从基地到空投目的地飞行一次,这条几百公里的航线他飞了无数次,路线早已烂熟于心。
进入试爆最后阶段时,他开展了近百次的模拟空投演练,甚至到最后时刻,又投掷了3枚与氢弹相同的遥测氢弹,杨国祥不但把这次空投任务的所有流程烂熟于心,还形成了肌肉记忆。
杨国祥带弹升空25分钟后,顺利抵达预定空域,他调整好飞机姿态,深呼一口气,向地面报告一切准备完毕,伴随着地面指挥员的指令,杨国祥对准靶标飞了过去。
当飞机距离靶标9公里时,地面指挥员下达“发射氢弹”指令,杨国祥像往常训练一样,准确无误地按下发射按钮,随后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弧线,掉头朝基地返航。
可也就是这时,杨国祥突然发现,氢弹并没有像预想中一样砸向地面,而是纹丝不动地卡在投掷装置上。
尽管杨国祥此前想过无数种可能,但真的面临这种情况时还是慌了神,他尽快调整好状态,立即向地面报告情况,并申请再次进行实战投掷,地面指挥员很快就表示同意。
杨国祥驾驶战机重新回到发射空域后,再次按下了发射按钮,可氢弹依旧卡在投掷装置上没有任何动静,此后杨国祥又接连尝试两次,但都以失败告终,杨国祥急得冷汗直流。
地面指挥员获知此情况后,连忙问杨国祥飞机还能飞多长时间,杨国祥看完油表后回答说,大约还有40分钟的续航时间,地面指挥员听后不敢耽搁,连忙向周总理请示,并提出2条建议:
一是继续尝试排除故障,但飞行员可能错过最佳返航时间,出现生命危险;二是立即让飞行员弃机跳伞,后果是很多科研成果和数据将丢失,导致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
周总理听后没有丝毫犹豫就选择了第二条建议,在他看来一切都要以飞行员的生命为先,地面指挥员听后立即向杨国祥传达了弃机跳伞的命令。
杨国祥收到指令后却犹豫了,他深知为了研发氢弹,我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不但金钱上会有巨额损失,氢弹研发进度也会大大推迟。
认真思考后,杨国祥向地面指挥员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他打算携带氢弹返航,地面指挥员听后不禁冷汗直流。
要知道当飞机接触地面后,氢弹距离地面的高度仅有20厘米,稍有不慎,氢弹撞击地面后,不但会机毁人亡,整个基地也会陷入危险之中……
然而,地面指挥员经过与专家快速论证,并请示周总理同意,最终还是批准了杨国祥的请求,杨国祥听后立即调转机头朝基地飞去。
地面人员发现杨国祥的举动后不禁愣在当场,不过随后他们就听到了杨国祥沉着有力的声音:“请各单位人员立即进入防空洞掩护,我将携带氢弹返回基地降落。”
与此同时,地面指挥员的指令也正式下达,所有地面人员立即开始行动,进入附近的防空洞隐蔽起来,接下来的一切都交给了杨国祥。
25分钟后,杨国祥抵达基地上空,看到地表已经没人后,杨国祥驾驶战机对准跑道降落了下去,万幸整个过程非常顺利,飞机最终稳稳地停在了跑道上。
由于所有地面人员都已进入地下防空洞,杨国祥只能独自艰难地从机舱爬出并跳到地面上,当看到氢弹完好无损地挂在投掷装置上后,杨国祥才长舒一口气,向指挥员报告了情况。
科研人员检查后发现,战机和氢弹没有任何问题,由于当时正值寒冬,投掷装置电路短路,这才导致问题的发生,由于杨国祥带弹返航,也使得科研人员还原了事情的全貌,并快速进行了修复。
几天之后的1972年1月7日,杨国祥克服心理压力,再次驾机空投氢弹,这一次非常顺利,氢弹试爆成功,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后来,杨国祥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2017年3月13日逝世,几个月后的12月12日,杨国祥纪念碑在昆明揭碑,人民以此来纪念我国首颗实战氢弹投掷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