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被认为不具备保存价值的“荫余堂”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就在此时,一位名叫南希的美国女富豪花1.5亿美元将其买下,从此,这座始建于清朝的中国古宅漂洋过海,被运送到美国波士顿,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建立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 一群黄氏后人沉默地站在荫余堂前,这座承载了他们八代人记忆的徽派古宅,如今已是瓦片松动、木板腐朽。1996年的早春,他们齐聚家族老宅,商议着这座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的祖屋该何去何从。 "地方文物局已经来人鉴定过了,说不具备文物收藏价值。"黄家一位长者叹息道,"我们也没有资金维修,或许只能拆除了。" 就在荫余堂面临被拆除命运的关键时刻,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子出现在门前。她的目光在斑驳的马头墙上停留,又顺着天井向内探寻,那些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让她流连忘返。 她叫南希·波琳,一位从哈佛大学建筑史专业毕业的美国人,当时担任波士顿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主管。南希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热爱,尤其是徽派建筑那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独特魅力,让她几次专程前往安徽旅行考察。 "我能与你们谈谈吗?关于这座宅院的未来,"南希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这是一座有价值的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精华。" 回到两百多年前,清康熙年间,黄氏先人在外经商有成后衣锦还乡,修建了这座宅院,取名"荫余堂",寓意"荫求祖荫、余祈富余"。这座四合五开间的大宅院共有16间卧室,高过屋脊的马头墙、精心设计的天井、墙上的精美雕刻,都体现着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 从那时起,荫余堂见证了黄氏家族八代人的起起落落。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一代纷纷外出谋生,老宅逐渐无人居住,破败不堪。 当南希得知荫余堂即将被拆除的消息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形成。经过一番思索,她向黄家人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议:"我想把这座宅院整体搬到美国波士顿,在那里重建展出。" 黄氏后人面面相觑,这个提议太过惊人。但经过深思熟虑,他们认为与其让祖屋在故土消亡,不如让它在大洋彼岸获得新生,这也算是尊重祖先福荫后代的另一种方式。 南希立即联系了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会,获得了项目资金支持。同时,她开始与中美两国政府部门沟通,希望将此事纳入中美文化交流项目。经过一系列谈判和审批,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获得了绿灯。 2003年6月21日,波士顿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外排起了长队,人们都是为了一睹那座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徽派古宅——荫余堂。这一天,经过五年的精心重建,这座清朝古宅终于在美国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海外重建的古徽州建筑。 回到六年前的1997年,荫余堂的"远嫁"之旅刚刚开始。在中美两国政府批准这一文化交流项目后,拆解工作立即展开。专业工匠们用了整整两个多月时间,将这座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宅一砖一瓦地拆解开来。 "每一个构件都必须编号,记录它原本的位置和组合方式。"负责拆解工作的专家解释道,"我们共拆下了700个木件、9000多块砖瓦、大量石料,甚至连院墙和门口的麻石路板都不放过。" 这些构件被小心翼翼地包装后,装入了近四十个国际标准货柜。1998年2月的一个清晨,当这批特殊的"包裹"抵达波士顿港口时,南希·波琳的眼眶湿润了。她为这个梦想付出了1.5亿美元,如今古宅的"骨架"终于抵达了新家。 接下来的五年,是一场跨越文化的修复重建之旅。碧波地博物馆为了给荫余堂留出足够空间,不惜扩宽马路,拆迁了一大片居民区。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共同合作,对每一个构件进行测量、登记,将那些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为了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在重建动工时,博物馆特意举行了中国传统的破土上梁仪式——上金花、批红布、安五袋、钉五色布、上香、敬酒,一样不少。 "我们希望荫余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活的文化载体。"南希在重建现场说,"我们要让美国人看到真实的中国传统家庭是什么样子。" 终于,在2003年6月,重建完成的荫余堂向公众开放了。宅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保持着最初的模样。青石板庭院、精美的木雕、壁橱里的老式暖水瓶、墙上挂着的老上海画报,甚至那些欧式壁纸与中式家具的组合,都完整地展现了当年中国人"家"的样子。 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制定了严格的参观规则:需要单独购票,按批参观,不允许带背包入内,严禁摄影,每批参观时间限制为半小时。尽管如此,开放初期的参观人数仍然高达上万人,博物馆不得不实行限流措施。 同时,博物馆还为荫余堂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yin yu tang, a Chinese home",用3D透视图、视频等多种方式,立体展示荫余堂的建筑构造和细节,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也能领略这座古宅的魅力。
中美为啥打不起来?根本不是国力拼不过,而是海空军实力摆在那儿! 2016年那
【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