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因公赴美,却拒绝回国,甚至把国籍都改了,现在年纪大了却想回归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都需要重建,人才短缺成了国家发展的一大难题,面对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国家亟需培养一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公派留学政策应运而生,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一代年轻人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也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袁钧瑛,一位出生于医学世家的上海女孩,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她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建国初期,因为地缘政治和思想观念的原因,我国主要派留学生去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五六十年代,数以万计的中国学子前往这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要成千上万地派遣留学生,以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留学政策的变动,也体现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的变迁。 70年代末,中美正式建交,教育交流也随之开启,中国开始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钧瑛的父母都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教授,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她对医学和科学特别感兴趣,中学时期,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积极备战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段经历让她在科研路上有了坚实的起点。 袁钧瑛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文革”期间,她的学业被迫中断,被安排到农村接受再教育。 1977年高考恢复后,她终于重返校园,并以全市理科第一的成绩考入大学学习生物学,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她抓住机会获得了公派留学资格,前往美国深造,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 在美国,袁钧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术世界,在康奈尔大学,她开始接触细胞通讯方面的研究,实验室先进的设备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她如鱼得水,后来,她进入哈佛大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她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细胞生死机制。 在麻省理工学院,她结识了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先驱鲍勃·霍维茨教授,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这项关于线虫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她在科学界的学术地位。 袁钧瑛博士毕业后,加入麻省理工总医院,带领团队研究心肌细胞的保护机制,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2005年迎来了突破,她定义了程序性坏死这一细胞死亡模式,这项发现对癌症、急性肝损伤、脑损伤等疾病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正是这项成就,让她获得了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的荣誉,尽管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袁钧瑛始终心系祖国,当她事业达到顶峰时,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回国。 2012年,她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回到国内建立了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为中国科研添砖加瓦,袁钧瑛作为一位出色的女科学家,很清楚女性在科研领域遇到的困难,她积极鼓励和支持年轻女性投身科研,以自身的经历激励她们勇敢追逐科学梦想,为科学事业贡献女性力量。
1989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因公赴美,却拒绝回国,甚至把国籍都改了,现在
寻青云吖
2025-04-22 10:56: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