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开放持续加力提速
在全球一体遭遇单边主义强震、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去全球化"撕裂的当下,中国以一连串开放动作给出了与美式霸权逻辑截然相反的解题思路。从商务部强硬反制"以华谋私"的关税胁迫,到自贸试验区升级战略锚定制度型开放,再到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城市落地"游戏出海""外籍医生执业"等突破性政策,中国正用"刀刃向内的改革+张开双臂的拥抱"重构全球化叙事,在保护主义狂潮中打造"确定性孤岛"。
一、在"脱钩胁迫"中构筑"磁吸效应":用制度型开放破解零和博弈
当美国联合盟友构筑半导体"小圈子"、炮制"友岸外包"时,中国自贸试验区同步推出27项首创性改革——允许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池内自由汇兑",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取消船舶代理企业外资股比限制。这些直指要素流动壁垒的"压力测试",让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资企业注册周期从21天压缩至3天,海南自贸港离岛免税销售额三年增长210%。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891亿美元逆势增长5.8%,其中来自"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激增22%,正是对"开放的中国永远是世界机遇"的现实注解。
二、在"规则博弈"中掌握"定义权":从政策开放升级为治理开放
此次新增的9个服务业开放试点城市中,武汉允许外资控股旅行社经营出境游,成都试点外籍律师从事非中国法律事务,这标志着中国开放从商品市场准入的"1.0版",全面升级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层面的"3.0版"。更值得关注的是配套改革:北京试点"一业一证"审批模式,将25个审批事项整合为1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上海浦东率先实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负面清单",允许115类境外人才凭证执业。这些"压力测试"正在为RCEP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落地积累实操经验,推动"边境后壁垒"破除从理念转化为行动。
三、在"战略对冲"中展现"大国担当":用开放反制"以邻为壑"
面对美国拉拢盟友搞"关税豁免交换"的胁迫外交,中国的反制既讲策略更有底线——商务部明确"对等反制"原则,恰是对WTO"非歧视原则"的捍卫。这种"该合作时开放大门,该斗争时亮明底线"的辩证思维,在具体政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扩大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允许德国精密机床企业在自贸区保税展示;另一方面对恶意实施"技术封锁"的美企启动"不可靠实体清单"调查。正如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实践:既建设全国首个"港澳药械通"平台让港澳居民用上国际新药,也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境外恶意诉讼实施反制,展现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艺术。
四、在"转型阵痛"中培育"新增长极":开放压力倒逼产业升级
游戏出海业务纳入试点政策,表面是文化产品输出,实质是数字经济开放的破冰之举。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营收达296亿美元,《黑神话:悟空》在海外预购量突破500万份,背后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游戏版号跨境审核"的制度创新。同样,允许外籍医生开设诊所,不仅满足高端医疗需求,更倒逼国内医疗机构提升服务标准——北京自贸试验区内的和睦家医院引入JCI认证体系后,患者满意度提升37%,带动周边公立医院启动服务流程再造。这种"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创新"的逻辑,在服务业开放的155项任务中贯穿始终。
写在最后:开放叙事的中国范式
当某些国家在"筑墙设限"中陷入内卷,中国选择在"拆墙破茧"中重构格局。从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到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中国开放的逻辑始终遵循着"利己达人"的东方智慧——既通过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67%、关税总水平降至7.4%的诚意吸引全球资源,更以"不可撤销的开放承诺"(入世议定书第15条)构建制度信任。在单边主义制造的不确定性中,中国用"政策可预期、市场可进入、权益可保障"的三重确定性,为全球经济注入稀缺的稳定因子。这不是简单的"反制美国",而是在百年变局中重构全球化规则的中国方案——开放,从来都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大国的自信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