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发现一名衣衫破旧的11岁汉族女孩。只见这个女孩在垃圾桶里不停翻找,善良的阿尼帕最终将其带回了家。在那里,小女孩见到了其他十几个同样被阿尼帕收养的孩子,这些孩子甚至来自不同的民族。 (信源:“传奇妈妈”阿尼帕-新华网) 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定格了温暖的瞬间:十二个不同民族的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围着一位戴着维吾尔族特色花头巾的母亲。他们的身后,一口布满岁月痕迹的大铁锅,被擦拭得闪闪发光。这幅充满温情的画面,不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合影,而是一个超越民族和血缘的爱的结晶。这份奇迹的缔造者,是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阿尼帕·阿力马洪。这口铁锅,见证着她用爱心和坚韧书写的故事。 时光回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新疆青河县一片萧条,饥荒像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这里。土地贫瘠,产出寥寥,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生存。与此同时,民族间的隔阂也存在,无形中将人们隔开。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一家九口人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土坯房里,生活十分艰难。他们每个月只有45元的工资,要养活这么多人,实在是捉襟见肘。尽管生活如此困顿,但阿尼帕和阿比包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 邻居亚和甫夫妇去世了,留下三个可怜的哈萨克族孩子,他们惊恐不安,无依无靠。阿尼帕看到这一幕,毫不犹豫地把孩子们抱在怀里,决定收养他们,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决定无疑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丈夫阿比包不得不放弃原本的工作,转而去捡羊皮来增加收入。阿尼帕刚生完孩子三天,就忍着身体的虚弱下河清洗羊肠,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努力支撑着整个家庭的重担。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她做出如此伟大的选择?也许,答案就在她经常说的那句话里:“再穷也不能丢了良心。” 1977年寒冷的冬夜,王淑珍,一个穿着破烂的小女孩,在垃圾桶旁边找吃的。她头上长满脓疮,路过的人都忍不住侧目。这时,一位戴着艾德莱斯花头巾的女性走了过来。阿尼帕没有因为王淑珍的脏乱而厌恶,反而蹲下来,轻轻地帮她擦去脸上的污垢,一句“孩子,跟我回家”,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给了她温暖。 三个月后,王淑珍头上开始长出新的头发。与此同时,一声稚嫩的“妈妈”在简陋的土房子里响起,让这个充满爱的多民族家庭更加幸福美满。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十二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如同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阿尼帕的悉心照料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多吃点吧”、“塔玛克亚克西”、“杰特阿什”……一到吃饭的时候,各种民族的语言混杂在一起,像一首特别的餐桌乐曲。以前生活不富裕,阿尼帕总是不声不响地给养子女的碗里多加半勺饭,但给亲生孩子的窝头里却掺一些麦麸。“他们没有父母疼爱,我们要弥补给他们。”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目光既坚定又温柔。 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阿尼帕努力学习各种技能。她学会了编织篮筐、精美刺绣,还跟着其他牧民一起去放羊。有一次,她拿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准备去集市上换些钱。在去集市的路上,她突然晕倒在地。醒来后,她做的羊皮袄被她紧紧抱在怀里,没有丝毫损坏。而她贴身放着的五角钱,已经被汗水浸湿了,这五角钱是她全部的希望,她想用它给她的汉族养女买药治病。 生活似乎总喜欢跟好人开玩笑。1995年和1999年,阿尼帕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不幸先后去世。接连发生的丧子之痛让她一夜之间头发都白了,但这并没有打倒她。在葬礼上,她轻轻抚摸着儿子的照片,声音颤抖地说:“你们放心走,爸妈会把孙子孙女带大。” 那口用了很久的大铁锅,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像精神支柱一样。每天早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在默默述说生命顽强的力量。孩子们慢慢长大了,从各地回到家里,一起围着铁锅吃饭聊天,分享着开心的事和不开心的事。 阿尼帕的事迹打动了很多人,大家都称她为“新疆最美妈妈”。面对这样的称赞,她很低调地说:“我只是尽了一个母亲的责任罢了。”她甚至婉拒了政府给她的资助,因为她觉得还有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 现在,阿尼帕的后代遍布各个领域,他们中有当老师的,有做医生的。他们都传承了阿尼帕的善良与爱心,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阿尼帕·阿力马洪用一生的行动,展现了什么是真挚的爱和无私的奉献。那口饱经风霜的大铁锅,不仅仅是做饭的工具,更象征着民族团结和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如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阿尼帕的故事是否能启发我们,让我们更多地思考爱、责任和希望的意义?
1977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发现一名衣衫破旧的11岁汉族女孩。只见这个女孩在
笔杆子说
2025-04-21 17:19: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