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

安卉的 2025-04-21 11:16:50

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怒吼道:“放开我妈,不然我就不客气了!” 请大家点一下右上角“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哟! 1991年,92岁的林风眠在弥留之际,嘴里却反复念叨着“想回家”。 声音虽弱,却带着无尽的渴望,守在床边的徒弟心疼地凑近。 然后轻声问师傅,是想回老家,还是画室的家。 老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拼命地用干巴巴的手,尽力划出一道弧线。 徒弟望着师傅,心里五味杂陈,他明白师傅心中的家。 或许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是一种灵魂的归宿。 咽气那一刻,老人枕边静静躺着一把断齿的木梳。 还留着深深的牙印,那是他为保护母亲留下的证据。 为了妈妈不被恶人欺辱,情急之下咬下的印记。 多年过去,每一次抚摸,都仿佛还能感受到母亲温暖的怀抱。 感受所有的伤害和激励他的负面力量,以及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1900年,广东梅州,一户石匠家生了个男娃。 然而,这孩子瘦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家里人也没多兴奋。 而且这孩子体弱就算了,还不喜欢父亲的老石匠手艺。 这让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有点后继无人的忧愁。 在那个年代,病弱的孩子往往被视为累赘,林风眠就是。 父亲甚至动了将他遗弃的念头,但母亲的心,比寒风还要坚韧。 她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赤脚追出三里地,简直厉害。 不仅从丈夫手中夺回了这个几乎被命运遗弃的小生命,还给很多爱。 此时,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孩子,日后会以笔为剑。 在画坛上刻下属于自己的传奇,他正是开创艺术先锋的存在。 可是苦难不会等到他长大,7岁那年,母亲难逃一劫。 这个可怜的女人,被村民们当作“不祥之人”。 那一刻,林风眠的心瞬间迸发出惊人力量,他怒吼着。 随着声音穿透人群,他手持菜刀冲向人群。 那是一种超越了年龄的勇气,是对母亲最深沉的爱。 村民们被这股子狠劲吓退,母亲得以暂时保命,却被锁进了阴森的祠堂。 还好,林风眠还有两个善良的小伙伴相陪。 几个人偷偷摸进了祠堂,他们推开门,看到了蜷缩在角落里的母亲。 那一刻,母子俩的心紧紧相连,无需言语。 彼此的眼中都读懂了对方的心声——活下去,为了彼此。 妈,快跑! 林风眠的声音虽稚嫩,却异常坚定,母亲含泪望了他一眼。 最后只能转身消失在夜色中,那是她对儿子的最后一眼。 也是林风眠心中永远的痛,因为母亲还是被追回贩卖。 不久后,传来了她不幸离世的消息。 林风眠对于痛已经感觉不到,心死了,人麻了。 沉默既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也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林风眠与母亲之间的两次“救赎”,我们至今看来仍会动容。 因为这不仅是生命的挣扎,更是爱与勇气的赞歌。 如今,林风眠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屁孩。 也早已不用再被父亲逼着学习他不爱的石刻艺术。 他在自己热爱的水彩画和中西结合的艺术世界里熠熠生辉。 如果他的母亲能有机会看到,不敢想他得有多幸福。 这个豁出去自己也要救母亲的孩子,却在7岁之后再也感受不到呵护。 但是他找到了救赎自己不要沉湎于过去的好办法。 那就是用各种方式,来把中西艺术进行结合,其中线条的运用更是一绝。 比如他的柳树,线条在他笔下像是活了过来。 有时,那些线条就像从老瓷器上跳下来的,流畅得像山间小溪。 一路欢快地跑,没个尽头。 他心里想着,这线条多自由啊,跟画里的东西融在一起。 既分不清哪儿是线,也分不清哪儿是形。 这种画法,让他觉得心里头也畅快,好像所有的烦恼都随着这线条跑远。 还有时候,他画线条会想起马蒂斯的白描,那线条也是自由自在的。 但多了几分中国画的韵味,就像西湖边的垂柳,随风轻轻摇曳。 林风眠常去西湖边,看着那柳丝儿。 心里就想着,这线条要是也能这么柔美,多好啊。 于是,他画里的线条就多了几分行云流水的味道,中国风十足。 他画画用色也大胆,不管是绿是黄,他都钟爱。 即便是墨是灰,他也轻松拿捏,都画得那么有味道。 青黄交织的色彩,慢慢晕染开来,变成一片绚烂,一片温柔。 就像是他对母亲那母性的怀念,生命不终,就不会停止。 如今,老人带着这份记忆,踏上了回家的路。 无论那是梅州的老屋,还是西湖畔的画室,亦或是他心中那片永远的净土。

0 阅读:0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